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前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显著和较常见的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到底有怎样的关联?胃癌的早筛早治又该如何实现?4月27日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主任李乐平教授在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策划播出的直播节目《人民名医》中进行了解答。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胃癌发病率远高于非感染者
提到胃癌的发病因素就不得不提幽门螺旋杆菌。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有些人不以为意,有些人谈之色变。
对此,李乐平教授解释道,“导致胃癌发生的确切病因还没有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胃癌的发病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胃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感染者中的胃癌发病率远高于非感染者。”
李乐平教授强调,胃癌的危险因素不止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还有其他因素,如饮食方面,饮食中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等也会导致胃癌发生的风险增加。而吸烟、饮酒过度,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酱的食物等,都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另外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病中也具有一定影响,部分患者存在特定靶点的基因突变,都会造成胃癌发病率的升高。
幽门螺杆菌目前被认为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鉴于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之间可能更容易传播的特点,李乐平教授建议感染者的其他家庭成员(18-70岁)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尤其是患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一定要进行这方面的筛查。对14岁以下儿童,考虑到复发可能性大且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不推荐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
建议胃癌高危人群2-3年做一次胃镜筛查
胃癌的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日益普及,哪些人需要进行胃镜检查?多久检查一次合适呢?李乐平教授介绍,在胃癌发病率高的东亚地区,日本和韩国对于40岁以上人群的胃镜筛查比我们普及,筛查的人群也更加广泛,所以在日韩,发现的早期胃癌就比我国多一些,如果想要胃癌早发现早治疗,还是需要进一步推广高风险人群中的胃镜筛查工作。
一般认为年龄>40岁,或者胃癌高发地区人群或者明确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等高风险人群,需要每2-3年进行一次内窥镜筛查,以便做到对胃癌的早诊早治。
对于筛查方式,李乐平教授也进一步进行了科普:很多人对胃镜十分惧怕,总觉得一根管子插进去,人会很难受。事实上,胃镜检查一般是不会产生剧烈疼痛,但是做普通胃镜的时候,胃镜通过咽喉部位会引起恶心,敏感的人受到刺激,就会产生呕吐的反应。对于一些特别敏感、不耐受的人,医生会更推荐做无痛胃镜。做无痛胃镜的时候,给予患者麻醉,病人就没有什么意识,感觉不到痛苦,医生操作起来也会更放松,利于医生发现更细微的病变。
早期胃癌无症状,治疗方式依据病情选择
“在胃癌早期阶段,多数患者是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的,胃癌的表现不够特异,很多人出现了一定的症状也没有十分在意,导致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李乐平教授强调,还是要通过胃镜等筛查手段,对胃癌进行早诊早治。
如果一旦检测出胃癌,目前的治疗手段有哪些?“胃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疾病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分期而不同。”李乐平教授介绍道,如果是早期的胃癌,内镜下的黏膜下剥离术可以有效地治疗早期的胃癌。但是如果胃癌已经是进展期,内镜下不能切除了,需要外科手术的治疗,外科手术在这种情况下是治愈胃癌的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如果病变发展已经达到了外科不能完全切除的情况,也就是局部侵犯到周围组织器官或者有远处的转移,还需要实施化疗跟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对于胃癌,我们首先考虑的肯定是手术治疗,而对于晚期胃癌患者,目前的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除了化疗外,目前还有免疫治疗等方式。
李乐平教授带领的山东省立医院普外科团队,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单位,年收治住院病人1.4万余人次,年手术量为1万余台,腹腔镜手术超过8千余台。在国内较早开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机器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和结直肠癌根治术等。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胃癌的手术趋向于微创化。我们科室现在胃癌的手术,90%以上的都是通过腹腔镜来完成的,另外我们还开展了荧光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先进的微创手术,我们科的机器人手术量也突破了四百例,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李乐平教授说,胃癌的手术治疗未来肯定会继续向着微创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自己所在的科室也将致力于先进技术的探索和学习,以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条件。
(运营:李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