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第四届进博会 > 新闻直击 > 正文

进博会主题日①:进口药械如何扎根中国?四位跨国企业高管这样说

2021-11-07 22:10:13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着我国医疗需求的增加,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来创新,推进药械中国本土化,成为不少跨国械企的选择。进口药械如何扎根中国?这已成为跨国药械共同面临的新议题。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王振雅)随着我国医疗需求的增加,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来创新,推进药械中国本土化,成为不少跨国械企的选择。进口药械如何扎根中国?这已成为跨国药械共同面临的新议题。11月6日,在第四届进博会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闻中心,安科锐、卡尔史托斯、西门子、丹纳赫等四家跨国药械高管,针对业内热点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医疗器械主题日活动现场。
 

曹永胜:跨国医疗器械企业期待制度创新的“绿灯”

\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国外新的药械产品从上市,到引入到中国,大概要三年以上的时间。但在国外市场,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平均周期不超5年。”谈及医疗器械本土化,安科锐亚太区总裁曹永胜深有感触,刚进入中国的药械新品,很可能在国外市场已出现下一个迭代的产品。

如何更好的服务中国市场?本土化是必然趋势。安科锐是肿瘤放疗界世界顶级企业之一,它的本土化源于2019年,安科锐与中国核药龙头——中核集团合作,在天津建立了合资工厂,促进国外精准放疗技术在国内实现生产转化。

然而,目前,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走在了制度创新的前面,要想本土化制度创新必不可少。曹永胜进一步介绍,“进口医疗器械必须得到国家的获批才能进入中国,审批的速度至关重要。希望国家多‘开绿灯’,让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可以尽快落地中国市场,更早地让我们中国患者享受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医疗服务,这是我们的期待与等待。”

杨梅:贴近中国医生需求开发产品

\

“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和医疗整合的创新,两者密不可分。”在卡尔史托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杨梅看来,只有当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创新,才能够为医学的发展提供基础助力,而只有在医生与新技术交互,积累经验,给予企业优良反馈,才能使科技发展更有方向和目标。

中国有三万四千多家医疗机构,体量是英、美、德、法四国医疗机构数量总和四倍。杨梅认为,这样的医生体量,让我们更加要结合医生的需求来设计产品,从而帮助医疗资源下沉,让即使在基层的老百姓也可以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

技术创新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它并非每次都是从零到一的过程,更多的是从一到二,由二到三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巨大医生与患者体量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创新才符合中国市场创新?

杨梅表示,创新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思维要国际化,二是服务要本土化。中国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点,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医疗机构面临着不同的病人群体以及诊疗体系。因此,本土化一定要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需求。

浦峥嵘:把更多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并加大本地研发力度

\

要说医生的需求与产品如何更好结合,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临床治疗系统副总裁浦峥嵘很有发言权,因为他曾是一名肿瘤科医生。他介绍,创新是西门子医疗的基因。今年,进博会上西门子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CT技术:光子计数CT技术。这一技术真正改变了传统CT的成像模式。

在浦峥嵘看来,创新技术就是针对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技术创新涉及到数字化领域、5G技术领域、人工智能等。

“西门子医疗致力于将最新技术引进中国,同时也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在本地研发产品和解决方案。”浦峥嵘介绍。本土化是西门子医疗早就开始布局。在上海,深圳、无锡都有西门子医疗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可以促进全球采购、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全价值链在中国本土实现。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中国医患的要求。

方国洪:标准化和自动化技术赋能中国基层

\

中国本土化包含本土制造和本土创新。在中国本土化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要解决医疗资源下沉问题。但中国广大基层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如何真正下沉资源却成了一个难题。

丹纳赫徕卡生物系统总经理方国洪介绍,中国需要10多万的病理医生,但目前我们仅有3万多个,缺口达7万人。这样的现状如何服务医生呢?常规手段就无法解决。丹纳赫的做法是标准化、自动化和远程诊疗。

如何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呢?制片标准化,扫描数字化,加上阅片智能化以及远程诊断可以最大程度的赋能基层医疗机构。方国洪举例说明,丹纳赫徕卡生物的数字扫描仪,是一个高速的、高清的扫描系统。它把病理切片能够进行数字化,同时为AI提供标准化分析基础,与医疗影像数据结合,成为一个人工智能产品。切片制片的标准化、染色扫描自动化以及远程诊疗等特点,有助于为基层赋能,真正做到医疗资源下沉。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