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 > 主题演讲 > 正文

让医疗救助真正为患者托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仍需发力

2021-04-29 15:26:26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记者 董颖钰)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尚不平衡,防止因病返贫,需从政策、技术等多方共建,让医疗救助真正为患者托底。

2021年4月28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医疗保障:多层次保障体系全覆盖”分论坛上,4位嘉宾围绕大病患者生存现状与救助困境、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左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右二),国家卫健委药物与卫生技术综合评估中心副主任赵琨(中),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右一)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多层次医保体系亟需政策支持

我国构建了强大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尚不平衡,存在基本医疗保险较强、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险薄弱的情况,医疗救助没有起到真正的托底保障作用。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应把保障重点放在补充医保和医疗救助方面,将补充医保重点放在促进健康险发展上。目前健康险发展还是受到到了体制制约,而且政策扶植明显不足,还需医保、卫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相关信息的分级披露,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等,对患重大疾病患者提供托底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健康险目录要做好技术评估

当一个患者住院治疗,实际报销比例接近60%,细分到三级医疗机构只有53.5%。但往往这部分家庭又很可能是买不起商业健康险的人群,那该怎么办?首先是要做好技术评估,不要忙碌追求目录越大越好,而是尽可能将这超过50%的报销比例跟职工医保人群接近,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制度的公平性。

惠民险在有的地方是社会保险属性,在有的地方是商业保险属性,有的地方覆盖率达80%,有的地方近10%左右。真正的困难群体不光需要费用上的帮助,还需要非医疗援助。

国家卫健委药物与卫生技术综合评估中心副主任赵琨:医保高质量发展做好“1+N”

实现医保高质量发现,要做好“1+N”多层次配套。“1”就是基本医疗保险,“N”即商业险、惠民险、慈善基金、众筹等补充保障形式。

全国各地正加速探索新型健康险发展模式,其中惠民险实践最多。截至目前,39个惠民险已在15个省市落地,不仅包括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也有宁夏、贵阳、遵义、沈阳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惠民险参保门槛普遍较低,走的是住院费用报销和特定药品报销。将哪些药品纳入补偿的范围,则需要考虑性价比。例如肿瘤药品现在创新技术很强,很多是附条件获批的,有些是是临床二期试验发现的突破性疗法。在多层次补偿的时候,要看药品的长期效果,要从专业角度进行长期、不同时间点的跟进评估。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惠民险可持续发展需严格设计

惠民保模式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要看几个要点。

第一,要看参保率、参保人数能不能达到分散风险的规模。以我所在天津为例,1100万人口中,惠民保产品投保仅十几万人,这样很难维持产品的长期性。

第二,保障范围和报销比例设计够不够合理。站在保险业金融监管角度,要保证保险公司不亏本;站在参保人角度,赔付率多少才更合理。所以,设计还是要更严格化。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还涉及慈善救助。我们每年的具体救助金额约五六百亿规模,其中有相当多的费用是支持弱势群体参保,不是直接帮他们报销医疗费用。未来如何通过慈善和其他保障项目搭建多层次的救助体系,也是需要考虑的。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