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 > 主题演讲 > 正文

患者如何从社会力量上得到帮助?院长共话救助模式创新!

2021-04-29 15:18:14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记者 姚欣然)2021年4月28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医疗保障:多层次保障体系全覆盖”分论坛上,5位嘉宾围绕“医院体系下救助合作模式创新与医务社工”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肿瘤患者救助要做好“吉祥三保”

我作为一个肿瘤内科大夫,总是够看到肿瘤病人感觉到那种恐惧、无助、紧张。他们需要社会各种方式的帮助。

我的一些病人有通过“水滴”得到帮助的,这也让我也很感慨,在这种创新发展当中,我们要做好“吉祥三保”:

不幸生病后,国家基本医疗保障,这是“医保”,如果有个大病救助更能托底,就更好了;还有社会保障,用社会力量来帮助,涓涓水滴汇入爱的江河湖海,能显示出社会的力量;第三是自己要有保障,始终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把自己作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叫“自保”。

这“三保”是很重要的形式。如果这些能做好,医生和患者就不会因为治疗费用而焦虑,或者因为经费的问题而放弃治疗,真正实现助力健康中国。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工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克霞:多层次医疗保障首先要解决信息不通问题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医院里存在着“信息不通”的问题。全国有很多救助资源,这些救助资源来自政府、社会慈善机构、个人。医院里就诊的患者可能需要一定的救助,但是怎么样让患者和救助资源提供方连接起来,帮助供方和需方搭建一座桥梁,让社会救助资源快速、公平地到达患者手中,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医院里,患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向哪个地方寻求救助,他不知道社会上有200多家基金会都在做医疗救助,医院里也不知道现在有200多家基金会在做救助,全国有500多亿的资金用于医疗救助。

如果能把这条“信息路”搭起来,医院的患者就会得到更大的帮助。如果我们能用数字技术或者数字经济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信息,可能是很好的解决办法。医务社工可以从非常专业的角度,把患者和我们救助供给方连接起来。

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赵俊:把善款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要有完善的系统

江苏省人民医院有自己的江苏仁医基金会,我们为270多个孩子做免费心脏病手术,也同时为环卫工人免费体检和贫困员工救助项目,我们和国家红十字基金会、省红十字基金会、慈善总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和水滴公益平台进行合作来筹集善款。

善款到位之后,基金会和医院财务、医务合作,制定一系列流程,通过线上线下双手段保证善款能最快地到所需人的手中。

我们对于所有的筹款顾问和基金会的资助项目也是有监管的。对筹款顾问有信用保证体系,信用一旦降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反馈给公司,这个筹款顾问就不能来医院了。

我们希望进行医社融合,把医院优质资源拓展到院外。医院2016年成立了服务中心,已经筹集了100多万资金来服务社区的群众,探索医院、社区和家庭三方联动的合作模式,把健康资源下沉到社区,打通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儿童医疗保障有个“四叶草模式”

我到儿童医院做院长以后非常关注慈善救助。一是和医院文化基因相吻合,上海市儿童医院是中国第一所儿童医院,成立之初叫上海难童医院;二是和对口支援合作有关,上海对口支援合作有西藏、贵州、云南,这些地方有很多孩子付不起医疗费用,需要救助基金给予支持;第三和儿科疾病救治新技术发展有关,这些年儿科技术发展非常快,但基本医保却没有覆盖,这时一些慈善捐助就比较重要了。

医院还有医务社工,最早从血液肿瘤科开始,有孩子得了血液肿瘤,家长会感觉非常无助,医务社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们医务社工发展发展出了“四叶草模式”,助力儿童成长。不仅仅是经济支持,还有心理陪伴。我们特别创新了儿童病房学校——彩虹湾病房学校。面向家长的项目中,还考虑到家长的育儿焦虑,有妈咪宝贝帮的项目,从怀孕开始就有支持指导,这些都是我们社工创新的。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