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核医学议健新高地 > 核海撷华 > 正文

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不影响131I疗效

2021-03-07 19:01:45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背景:BRAFV600E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最常发生的基因突变,与甲状腺外侵犯、临床分期有关。细胞实验证实PTC细胞BRAFV600E突变后钠碘同向转运体表达下降,摄碘能力减低;那么有突变的PTC患者是否不适合131I治疗呢?

目的:本研究评估BRAFV600E突变是否影响没有远处转移的PTC患者131I治疗效果。

方法:该研究回顾性纳入2012年-2016年接受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131I +TSH抑制治疗的512名PTC患者,并且所有患者在初始诊治时没有远处转移。根据BRAFV600E突变与否分为两组,依据动态风险评估工具评估131I治疗疗效。

结果:突变阳性组338人,突变阴性组174人;131I治疗初始评估时,突变阳性组和突变阴性组初始复发风险没有明显差异(P=0.845);中位随访37月,两组对于131I治疗的临床反应仍没有明显差异(P=0.586)(图1)。并且针对其中高危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两组的131I治疗效果依然没有明显差异(P=0.680)。

结论及不足:本研究认为BRAFV600E突变不影响没有远处转移的PTC患者的131I治疗效果。不足之处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没有对未进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对照进行研究;只采用动态分析评估指标进行疗效分析,没有分析突变组和未突变组无疾病进展时间和总体预后区别;没有结合其他基因改变如TERT启动子突变进行联合分析,也没有评估远处转移的PTC患者131I治疗效果。

\

注释:图1 BRAFV600E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在碘治疗开始时的复发风险评估,以及碘-131治疗结束后随访截止时的动态风险评估(ER:反应良好; IR:反应不确定;BIR:生化反应不全;SIR:结构反应不全)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lww.com/nuclearmed/Abstract/2018/07000/BRAFV600E_Mutation_Does_Not_Significantly_Affect.31.aspx

专家点评:

BRAFV600E基因突变作为PTC最常见且最具特异性的遗传学事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驱动、推动作用。大量研究结果已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可通过诱导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钠碘同向转运体基因等摄碘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导致局部及远处转移病灶更易丧失摄碘能力而进展为碘难治性DTC。而对于基数庞大的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尤其是手术已经切除了已知病灶者,BRAFV600E基因突变本身是否影响其整体预后,术后131I治疗是否会进一步改变BRAFV600E基因突变对预后产生的影响?遗憾的是,目前已知研究均未能将以上两方面因素截然分开探讨。尤其是基于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由于伦理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回答单纯BRAFV600E基因突变对于非远处转移性PTC预后的影响。

北京协和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团队先后针对该临床问题展开了科学研究,且后者比前者样本更大、随访时间更长,最终得到了几乎同样的结果,即BRAFV600E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经术后131I治疗后临床反应无显著性差异。两项研究均将BRAFV600E基因状态、131I治疗干预2种因素对临床治疗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探讨,并对不同复发风险患者分别进行了亚组疗效分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该问题,但是均存在一个明显的局限性,即未设立未经131I治疗患者组进行对照,以探讨单纯BRAFV600E基因突变对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预后的影响。而这一不足之处正是回顾性研究目前无法回答及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针对BRAFV600E基因状态本身及131I治疗干预2种因素对非远处转移性PTC预后的影响给出确切、独立、清晰的解答。

作者及点评专家简介:

\

第一作者 沈国华

博士,助理研究员。201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获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西医院博士后岗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120多,获得四川大学学生之星;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华西医院专职博后基金等,目前致力于开发放射性核素诊疗探针的研究。

\

通讯作者 黄蕤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获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2005.07-2007.0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研究室博士后。2014.05—2015.06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访问学者。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核医学科医师分会常委委员等学术任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四川省卫生厅基金1项,临床新药GCP试验4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

\

通讯作者 匡安仁

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前任主任,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终身教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师协会核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编《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专著,担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副主编和《临床诊疗指南核医学分册》常务副主编。主编出版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奖8项;发表文章200多篇。

\

点评专家 林岩松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核医学专家委员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科普分会甲状腺科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医促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核医学分会常委治疗组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常务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分化型甲状腺癌及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包括分子病理及分子影像)及综合治疗。为主编完成《复发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共识》,做为编写组长撰写《持续/复发及转移性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18、2019及英文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文章近30余篇。联系方式:linyansong1968@163.com。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