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核医学议健新高地 > 核海撷华 > 正文

BRAFV600E基因突变预测PTC远处转移灶摄碘能力

2021-02-19 15:17:16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团队于2014年发表在《临床核医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伴有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患者远处转移灶摄碘能力下降,对131I治疗反应差,更易出现碘难治特征。

DTC(分化型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癌90%以上,PTC(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通常情况下,DTC远处转移灶具备表达钠/碘转运体 (sodium/iodide symporter,NIS)和生产Tg能力,因此,利用其摄碘特性,通过131I治疗可明显改善DTC伴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

但2%~5%的DTC在自然病程发展或治疗过程中逐渐失去分化表型,表现为摄碘能力逐渐降低甚至不摄碘,这部分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5年,预后较差。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是甲状腺癌最常见且最具特异性的遗传学事件,其中发生在第15位外显子的BRAFV600E基因突变在PTC中发生率最高,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在动物模型及DTC患者中可以观察到BRAFV600E基因突变显著降低NIS、Tg、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 receptor,TSHR)、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peroxidase,TPO)的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降低NIS的表达影响其转录后膜定位,导致摄碘能力明显下降。

在本研究前,有学者发现伴有BRAFV600E基因突变的D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多数不摄取碘(10/13),但有关其和肺转移灶摄碘能力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否能成为预测PTC远处转移灶摄碘能力的分子标志物,并为131I的治疗决策提供分子依据。

结论:

本研究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PTC伴远处转移患者73例,按其原发灶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分为突变组和野生组((19例vs 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血清学特征的差异,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与远处转移灶摄碘的关系。结果显示,突变组平均年龄大于野生组(52.3岁 vs 37.6岁, P = 0.01);突变组中16例患者(84.6%,16/19)为不摄碘,而野生组中仅3例(5.6%,3/54)为不摄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7,P<0.05);BRAFV600E基因突变预测远处转移灶不摄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4.2%和94.4%。BRAFV600E基因突变更易出现在年龄大的患者中,尤其是大于45岁者;伴有BRAFV600E基因突变的PTC患者远处转移灶摄碘能力下降,更易出现碘难治特征。本研究主要不足是入组病例数目相对较少,同时大多数病例无法获取远处转移灶的病理结果,因此无法得知转移灶的基因突变情况是否和原发灶一致。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978326/

\
注释: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Posttherapy 131I whole-body scan,RxWBS),远处转移灶不摄碘(Non-RAI-Avid),远处转移灶摄碘(RAI-Avid)

专家点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远处转移是威胁病人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当患者对治疗、特别是对131I治疗无反应时,患者的生存预后很差。虽然近期已经有靶向药物可以治疗这类病人,但131I治疗仍然是DTC远处转移患者最主要、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此,预测远处转移病灶是否摄碘,对于预判131I治疗是否有效、患者生存预后非常重要。本文作者通过回归性研究表明:原发病灶BRAFV600E基因突变者的不摄碘比例明显高于野生型者(84.6% vs 5.6%)。虽然本研究是一项样本量不大的回顾性研究,但其结果仍给临床医生诊治、预测这类患者的疗效、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扩大样本验证这一结果,并策略性地改变BRAFV600E基因突变者病灶对碘的摄取能力以改善有远处转移的BRAFV600E基因突变者的预后,是值得探索的内容。

点评专家:

\

李小毅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现任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防治分会(颈清扫)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甲状腺疾病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美国甲状腺协会会员。

作者简介:

\

杨珂,第一作者

医学硕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现任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著/综述3篇。以助理研究者身份先后参与2项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在碘难治/复发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疗,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从事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的科普及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的相关工作。联系方式:youngke1988@163.com。

\

林岩松,通讯作者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核医学专家委员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科普分会甲状腺科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医促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核医学分会常委治疗组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常务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分化型甲状腺癌及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包括分子病理及分子影像)及综合治疗。为主编完成《复发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共识》,做为编写组长撰写《持续/复发及转移性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18、2019及英文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文章近30余篇。联系方式:linyansong1968@163.com。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