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要满足患者眼睛的解剖学、光学的需要,更主要是满足心理和心理学的需要。”爱尔眼科陕西省区总院长郝燕生教授说,“医生一定要用像差检查来指导我们,完成个性化的手术。21世纪初Pentacam和itrace的临床应用,屈光晶体手术有了准确的全眼像差,并区分出角膜像差和晶状体像差。而未来随着科技发展,人眼屈光系统分辨率还有很大的开拓前景,目前只能达到视网膜分辨率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们不应该仅局限于人工晶体。”
5月14日-5月16日,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21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国际论坛(IRCS)在沈阳举行。
目前,白内障治疗已进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通过植入高端多焦点折叠人工晶体,为患者提供看远、中、近全程清晰视力,同时告别老视、近视、散光及白内障,让患者昼夜都拥有清晰的视力。而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前准备及术中精准规划方面,多位眼科大咖结合临床经验做了总结与分享。
爱尔眼科陕西省区总院长郝燕生
“术前检查中眼底疾病值得医生重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赵江月教授强调,“术前检查要求非常完善和精准,在指南或共识中对人工晶体的适应症、禁忌症都有非常明确的规范。禁忌症第一条就是合并进行性加重的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前膜、严重视神经疾病等。通过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TC)等评估眼底的视网膜情况,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人群非常重要,必要时还应请眼底专科医生会诊。白内障手术和眼底疾病治疗,这两者之间有没有相互的影响,我们要为患者提供一个最合理经济以及有最大视觉收益的治疗方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赵江月
“医生要对晶状体位置异常,心中有预案,有思想准备,就不至于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北京协和医院钟勇教授说,“晶状体位置异常,即有明显的脱位和半脱位的情况发生,往往出现于家族性代谢或基因异常、高度近视眼、眼外伤等患者身上。每个人的范围不一样、位置不一样、发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在处理上一定要个体化。我个人认为异位的处理方法是没有指南的,翻教科书也是找不到的,每一个大夫的技巧都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北京协和医院钟勇教授
“随着人口老龄化,庞大的白内障人群中越来越多的散光需要我们去矫正,也包括部分现在要做透明晶体植入去矫正老视的病人。”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张红教授谈到,我国大约有3.9亿老视人群,不少存在角膜散光的问题。“角膜散光会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眩光、单眼复视、视疲劳、头痛等。根据《我国散光角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年)》中提到的流行病学的数据,超1.00D的散光占比约有40.1%-47.8%,也意味着很大一部分人在解决老视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角膜散光的问题。目前屈光手术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TORIC)多焦的转化率,为更多患者提供清晰的全程视力。”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张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