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养老全国智慧养老健康产业发展工程 > 专家观点 > 正文

养老如何做、如何落地?唐振兴解读“中国式养老”

2020-05-16 19:47:42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医养结合”应该是养医和康复的融合,以养为主,医为辅,加上康复三者相结合。如果能做好疾病预防,从年轻时就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癌症等,达到无疾而终,才是真正的方向。

人口老龄化,养老将何去何从?“医”、“养”如何更好地结合?养老政策如何更有效“落地”?智慧养老怎样改善?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振兴介绍,国家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政策,实际上从理念上指明了方向,但关键是如何做、如何落地。

“中国式养老”重在疾病预防

“医养结合”应该是养医和康复的融合,以养为主,医为辅,加上康复三者相结合。如果能做好疾病预防,从年轻时就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癌症等,达到无疾而终,才是真正的方向。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振兴表示。

很多人的健康观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些年轻人忽视健康,老年人又过分关注疾病。其实,应先转变理念,树立健康观念,没病先预防。很多人被动进入老年、进入失能失智状态。但从经济成本来说,预防失能失智是最划算的。

唐振兴认为,中国庞大的老年人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高福利、高待遇、高保障的路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未富先老的状态,就一定要有备而老。

现在急需从娃娃抓起,加强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因为一个人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将会影响到其老年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政策不成体系制约养老发展

在已经进入高龄老龄化的日本,养老政策有高龄社会对策、医疗、无障碍、老年营养、适老化建设等多部法律。以适老化建设政策为例,从国家到地方如何实施,都有细则配套,而且逐年不断充实、评估、完善。

“而中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尽管也有一些实施细则和文件出台,但不成体系。对政策落实的监督和评估也需要加强。”唐振兴举例,比如为了让老年人不缺失营养的老年餐,政府给了补贴,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也愿意进入。但老年人有各种慢性病,对饮食有很多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专业营养师。而营养师的加入将导致成本增加,个性化老年餐也因此难以实现,未来需要考量。

智慧养老服务需“接地气”

智能化手段已在养老行业发挥作用。唐振兴介绍,目前主要是政府在买单搭建智慧养老平台。比如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指导中心试点建立虚拟养老院(或称为智慧养老平台),通过此平台对接服务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老年人把需求信息反馈给中心,中心给商家派单,商家提供服务后,老年人把对商家的服务评价反馈给平台,然后服务费才会通过中心拨付给商家。中心也会协助政府机构来对商家进行监督,决定来年是否续约,形成一个服务闭环。但目前开展的试点仍很碎片化,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还有缺陷。

唐振兴举例,很多服务商的服务能力不够,比如老年人的护理人员大多是来自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女性,知识、护理能力、认知水平都很有限,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谈不上康复。还有些服务商有初始热情,但进入后因为盈利少,热情减退,加上一些政策制约,很多服务做得不接地气,制约了智慧养老的发展。

有顾虑,但不做“包袱老人”

“计划生育政策对养老的影响是长远的,421家庭结构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唐振兴认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比例差距太大了。如果四个老人都出现了身体问题,两个独生子女怎么办?国家仍然处于养老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准备都不足,所以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中国式养老。

2050年,中国老年人数将达到4.83亿,三人行必有一老。仅让医生护士去做远远不够,必须动员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投入到健康养老事业中。老年人不是包袱,如果用得好,是财富,尤其高级知识分子,比如退休医务工作者。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