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端备用 > 正文

遇到蜂群怎么办?

2020-05-08 12:11:2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那么,遇到蜂的攻击应该怎么办?应该如何处理蜂蛰伤呢?民间一些常用的方法管用不管用呢?

蜂是一大类飞行昆虫的统称,已知的蜂大约有十多万种。它们中大部分行社会性生活,除少数种类之外大多是对植物授粉有重要作用的昆虫。在我国北方主要是中华蜜蜂,南方还存在胡蜂(即马蜂)。蜂主要攻击人类的器官是其尾针,下图可看出,蜂刺是带有倒钩的,刺入人体后蜜蜂的力量不能拔出,会带着体内的一部分内脏脱出导致其死亡。胡蜂的刺则可以“重复使用”。

蜂对人类有影响的部分主要是其分泌的毒液。其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蜂毒肽、磷脂酶A、组胺、透明质酸酶、蚁酸(即甲酸)等。其中,蜂毒肽和组胺主要产生强烈的变态反应,透明质酸酶破坏周围组织、磷脂酶A可以诱发炎症反应,另外蜂毒肽还有肾毒性。所以蜂毒液具有神经毒、肾毒性并且有一定的溶血作用。

蜂蛰伤人体后,迅速在局部组织内诱发炎症反应引起剧烈的疼痛和肿胀,部分人对于其中的肽类物质可能过敏,出现变态反应,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可能引起死亡。待局部物质吸收入血后,部分毒性强烈的蜂种可能引起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蜂群呢?

一、如果可能,避免被发现。首先不要去招惹蜂巢,发现巨大的蜂巢请联系消防部门处理。其次在可能遇到蜂攻击的场合,避免穿白色的衣服,有蜂的场合不要盲目的跑动。因为蜂是色盲,他们的世界里面只有亮和暗之分。你穿个白色的衣服反光度那么高,蜂不攻击你攻击谁?别的地方都不动,就前面一个玩意儿来回晃荡,蜂不攻击你攻击谁?第三是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点:现代化妆品大多标榜“植物精华”,殊不知这些气味对于蜂有极强的吸引力,非常容易“招蜂引蝶”,这也是蜂蛰伤患者中女性稍多的原因之一。

二、如果被发现,避免被击中。遇到蜂群攻击时,尽快用衣物包裹身体的暴露部位,重点是头颈部,切忌拍打。因为被击碎的蜂体内含有信号素,相当于在你身上打上了“打我”的纸条,后续的攻击就会接踵而至。平缓地形可以选择急转急停摆脱蜂群,复杂危险地形可以选择蜷缩起来就地卧倒,保护好重要部位即可。关于潜水是否可以规避蜂群的问题,此类情节大多出现在《猫和老鼠》里面,缺乏相关的实际经验证实,不建议盲目采用。当然如果当地有足够深的水的情况下,也可以临时规避一下,不过你毕竟不能在水里面闷太长时间。

当然,Tom这一招“野路子”可能也是个办法,但是要注意不正确的使用呼吸管可能会导致危险的窒息。

三、如果被击中,避免伤情扩大。这里面涉及蜂蛰伤的伤口处理。胡蜂的毒液偏碱性,故而应该用弱酸性溶液进行冲洗,如1%的食醋(山西的食醋一般是4.5%-5%)或者硼酸溶液。蜜蜂的毒液偏酸性,故而应该用弱碱性溶液进行冲洗,如碳酸氢钠溶液(可用食用碱面代替)、稀氨水等,在野外缺水等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用尿(严格说健康人的尿是无菌的)进行简单冲洗,蜂刺可以使用胶布粘出。如果出现伤员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该紧急送往就近医院急救。如蛰伤后出现瘙痒并出现丘疹性荨麻疹,则考虑是由于异种蛋白进入体内导致的超敏反应,可口服抗组胺类药物治疗。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绝对禁止挤压伤口,以免造成毒液扩散。

四、关于民间的一些疗法。曾报过某地抗洪抢险,子弟兵被蜂蛰伤,当地哺乳的妇女捐出了自己的乳汁用于治疗。这种军民鱼水情的故事确实令人动容,但是母乳治疗蜂蛰伤这一点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另外中医有将马齿苋、鱼腥草等捣烂外敷治疗蜂蛰伤,所有这些处理对于局部消肿可能起到一些对症作用,但对于蜂蜇伤的核心机理的治疗意义不大。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这在古代缺乏相应先进方式的情况下,也只能是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使用,在当今医学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舍近求远使用这种技术呢?加之不恰当的伤口处理还可能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所以建议在不明确如何处理的情况下,尽量将问题交给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