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由它引发的慢病风险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世卫组织号召各国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肥胖率上升,尤其是以儿童肥胖防控为抓手和关注点。要实现以精准营养理念为指导,实现肥胖的精准防控,需要解决一系列基础研究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王友发教授在“2020全国精准营养大会”上指出,包括肥胖的精准诊断、膳食摄入的精准测量、能量消耗的精准测量等。
实现肥胖精准防控,需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精准营养的目的是发现及实现个体化、可操作、更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帮助个体或相关群体实现健康饮食,促进健康。
对于超重肥胖人群来说,要实现精准营养帮助科学控制体重,需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现代医学前沿研究,同时基于大样本人群,或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分析、鉴定等研究,最后结合个体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精确寻找肥胖超重原因,制定最合适的干预手段,进行健康管理。
王友发认为,实现精准营养指导肥胖控制,需要对不同个体,不同的生命状态、过程、生命周期进行分类,开展有效干预,最终达到健康生活的目的。
肥胖精准防控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完善
由于影响肥胖的因素异常复杂,要实现肥胖的精准防控,首先要解决包括肥胖的精准诊断、膳食摄入的精准测量、能量消耗的精准测量等一系列尚未很好解决的基础研究问题。
肥胖的精准诊断:肥胖是脂肪在体内过度堆积达到危险的程度,会造成人体器官和器官功能损伤,最终导致其他慢病发生的一种疾病。目前大家普遍熟知,也是国际常用的判断体重是否健康的指标是BMI,但它并不能准确描述体脂分布,也不能区分脂肪和肌肉质量。
膳食摄入的精准测量:对中国人群的膳食(营养素/能量)摄入精准测量格外困难,原因主要有——中餐烹饪的不定量特性、圆桌聚餐习惯、食物营养素数据库不健全、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信息有限等。
能量消耗的精准测量实施难度巨大。目前,韩国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可伸缩的贴片式能量消耗测量系统,可提供精确测量和运动实际诊断。未来,应着重于如何利用“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全生命周期”模式,做好这一工作。
此外,王友发指出,将精准营养理念应用于肥胖防控还存在数据缺乏、经费缺乏、个体自律困难、推广实施困难、伦理学问题等诸多挑战亟待解决。
做好精准营养和肥胖防控工作的五大启示
由中国营养学会和北美华人营养学会共同发起的《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蓝皮书》预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我国成人肥胖率将达61%。因此,世卫组织多年前就开始呼吁要控制肥胖,尤其是控制儿童超重肥胖。
王友发强调,未来我国要做好精准营养和肥胖防控工作,需重视五大启示: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做好政策保障;将精准营养与肥胖控制变成人民的行动,在全社会推广;由多部门协调,联手完成;重视各项新科技的应用;保障各项资源的充足投入。
王友发认为,精准营养看似复杂,但其实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解决“吃什么来保证健康”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很多高精尖的机制研究,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好方法学——帮助老百姓基于自身情况,保持合理膳食,保障自身健康。
据了解,“2020全国精准营养大会”由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指导,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等协办。(李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