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全国精准营养大会 > 正文

精准营养诊断如何落地?需加速科技创新与转化

2020-12-29 10:01:34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健康时报记者李超然) “我国的精准营养诊断领域依然是一片空白,实现精准营养诊断落地,还需要相应的科技创新与转化。”12月27日,在由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0全国精准营养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加义教授介绍了我国精准营养诊断发展的主要方向。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加义

“精准营养诊断要做什么,首先要搞清楚三个科学问题:一是弄清楚遗传、行为、疾病和个体营养需求多样性的关系,二是考虑生物利用度的复杂性,营养素的分解代谢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准确评价这些因素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需要找出这些指标;三是营养治疗,治疗途径有肠内营养也有肠外营养,如何评价肠内营养制剂的胃肠道适应性,实时监测肠外营养的并发症这都需要技术和靶标来评价。”王加义表示,至少要采集遗传信息、代谢信息、微生物组信息、疾病信息、行为信息、表征信息、生理信息、环境信息和器官功能信息等十大要素,才能完成精准营养诊断,还要寻找靶标,包括有机物、无机物、代谢物、蛋白质、酶、基因等分子靶标和物理、生理、环境、结构信息、微生物组等非分子靶标,并建立可靠的检测技术。

此外,由于涉及到多因素和多组学的分析,对数据的解析也非常重要,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建立完整的决策知识系统,帮助诊断决策,这套体系建起来后,才能谈精准营养诊断。

要做到这些,要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平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在产品上做四能一体的移动营养诊断,借助AR、VR等技术,实时采集人的表型信息,做移动营养诊断、数字营养诊断以及家庭和社区营养诊断,建立适合国情的营养诊断与精准营养服务模式,实现面向医院、面向基层、面向家庭的立体式精准营养诊断服务的项目群。

王加义重点强调了移动营养诊断的重要性,包括在体营养诊断、无感营养诊断和现场快速诊断。在体诊断主要是通过穿戴式设备来做,无感诊断就是通过智能马桶、数字化餐桌、智能居家检验等。现场快速诊断,主要集中在代谢酶活性、营养素生物利用方面,到现场去做检测,包括掌上测序仪等。

“智慧营养诊断设备的研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过去的检测设备只能做检测,缺乏决策、交互、学习的功能。”王加义指出,精准营养检测设备则要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全息化菜单、分诊决策、人机交互、数据积累等检测、决策、交互、学习一体化功能。

“在普适化营养诊断产品方面,主要集中于十个系列:自由基损伤、应激调控、线粒体功能、蛋白质泛素化、炎症应答、微生物组、肠道屏障、肌肉减少症、代谢池修复、消化器官功能。”王加义表示,要实现这些功能,我们要打通创新链。

中国有很多创新,但是缺乏系统创新,只有“点”的突破,点的突破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但是要实现整个营养诊断行业真正的水平提升,一定要做系统化的创新,要从研究检测技术、计算工具、评价模型、检测产品以及应用的规范来考虑,包括标准、指南、共识的出台,还有示范基地的建立,把产学研用和监管标准建立起来,建立协同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建立研究、转化、示范三个平台,精准营养诊断是能够成为现实的。

“实际上,很多检测技术和设备,我国都发展得非常成熟了,部分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跑阶段,只不过没有应用到精准营养诊断上。”王加义表示,我国有丰厚的生物检测技术储备和积累,如果能够成功转化,在三五年内能够实现精准营养诊断的目标。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