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别用“牺牲”换幸福

2020-11-10 14:10:34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前不久的国庆假期到来之前,公司安排了很多工作行程。我问我爸,想不想跟我一起出差,这样可以一起过节。
我原以为他会欣然接受,没想到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我:“我知道你会很忙,我也挺忙的,国庆咱们可以各忙各的。”
像往常一样,我工作的时候,他拍抖音记录日常趣事。他找老友叙旧的时候,我可以待在家一整天看书写字。
我们谁也不会刻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营造一种陪伴。
其实,不光是跟我爸相处,在日常交往中,我也意识到:任何事情,一旦扯到“牺牲”,最终都会变成你的沉重负担。你会忍不住把此后的代价,怪罪到对方身上。
一个多年的好友,就是典型的“牺牲型人格”。
当初牺牲自己的事业忙家庭、顾孩子,总是吐槽老公赚的少、嫌弃孩子没出息,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身边许多朋友,都跟她渐行渐远了。
后来,她重回职场,忙了起来,渐渐找回了自我价值,摆脱了哀怨和戾气。再和好友坐在一起,她说:“但凡生活幸福、婚姻美满的家庭,没有哪个,是以其中一方过度‘牺牲自我’来获得的。”
还记得有个新闻,哈尔滨一位单亲母亲,从儿子中考,一直陪读到儿子考研。男孩两次考研失败,不想辜负母亲,他还想再考。但严重的抑郁症,使他再也考不下去了。最终男孩持刀自残,母亲夺刀结果被误伤,险些酿成大祸。
其实,这位母亲本来是一个性格开朗、工作干练的基层妇女干部。当她下决心全心全意陪读的时候,刚刚40岁出头。她拒绝再婚,辞掉工作,卖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儿子身上,结果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也让孩子苦不堪言。
从心理学上说,他们的“牺牲”属于讨好型人格,通过自己的付出或牺牲,来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和感情。这样的人,他们总是以别人为中心,过分地重视、考虑别人的需求,而忽略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是生活中的“老好人”,一旦过了度,就会无下限地强迫自己,委屈自己,去完成别人想要达到的事情,哪怕自己内心抗拒也不拒绝。但其实,与其去讨好别人,不如先讨好自己,自己心里过得舒服才能获得幸福。
从小到大,我爸一直跟我讲:“过好自己的人生,先自沉稳,而后爱人。”当你有价值的时候,你的付出才有价值;才不会亏欠自己,同时又让别人觉得有压力。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