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院士眼中的健康经

2020-09-18 10:18:00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
       大健康时代每个人都不能缺席
       今年新冠病毒的疫情不仅测试了我们这样一家综合性大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也考验着我们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现在回头看看,我感觉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了。
       我从事的主要是肝癌领域的临床救治和科学研究。我国每年新发肝癌占全球55%,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而在我国,肝癌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四、死亡率为第三,五年生存率14%,术后转移、复发率则高达60%~70%。要想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早诊早治和抗转移复发是关键。然而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别症状,约80%的肝癌患者首次诊断时已进入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晚期肝癌患者若是没有接受治疗,五年生存率极低,肝癌的高转移和复发特性是影响病人长期生存的另一主要原因。怎么办呢?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动早期预防工作,针对有家族史的或者乙肝患者等高危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早期预警,通过推进早期筛查、定期体检等策略,将“重医疗”转为“重预防”。另一方面,与医疗救治一起“作战”的是健康科普。
       当然,科普最后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重视起自己的健康。在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主动关心起自己的体检。比如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者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者,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及甲胎蛋白(AFP)的检查。即使到了中晚期,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采用综合治疗策略,提高生存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健康时代的一分子,都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健康时报记者尹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齐璐璐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
       防慢病贵在养成好习惯
       我曾经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人体的血管系统犹如河道和垃圾的关系。只要河道顺畅,垃圾多点仍能排走,不一定会导致淤积;可河道一旦出现损害,垃圾淤积便极可能发生。一旦把河道完全堵上,结果难以想象。
       全身的血管都是相通的,所以最近几年我提出了泛血管的理念,简单来说是指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动脉、静脉、淋巴管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泛血管疾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
       广泛的泛血管疾病还包括小、微血管、静脉以及肿瘤、糖尿病和免疫。泛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肥胖等,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正如前文所说,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运动、饮食等每一个生活细节都不可少。既不能一次用力过猛,也不能疏忽懈怠。
       慢病的难点就在于细水长流,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对此,一个新的切口是希望能加强学生健康教育。
       我建议在小学,体育教育课融入健康教育课,除体育锻炼外,也应加入一定课时的健康知识教育,包括健康饮食、用眼健康、疾病科普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等多个方面。
       抓住孩子,就等于抓住一个家庭。加强孩子们的健康教育可以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健康意识,有助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我们医生不仅要看病救人,而且要擅长科普,特别是能够深入到学校,给孩子们多上上科普健康课,帮助他们学习健康知识。
       健康时报记者尹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
       和病人同“肝”共苦
       俗话说“心肝宝贝”,一位德国专家曾说,人的生命在于两个器官,一个是心脏,一个是肝脏。肝脏是人体内的“化工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
       肝脏具有代谢、分泌胆汁、储藏糖原、解毒、造血、凝血等诸多功能,其再生能力很强,把健康的肝脏切掉80%,仍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体积,但如果肝脏生了病,就失去了再生能力。
       早期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像之前著名的“暴走妈妈”,就是为了儿子在短时间内逆转了脂肪肝。但一旦脂肪肝发展成肝硬化,就不再可逆,并且会影响肝功能,因此一定要及时控制。
       治疗脂肪肝,不要总想着通过药物,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平时注意多控制饮食,多吃点蔬菜水果,少吃点碳水化合物,适当地运动,这是预防以及治疗脂肪肝最好的办法。
       虽然肝脏对人体意义非凡,但很多病人对这个重要器官并不了解,也不注重养护,中国被肝炎感染过的患者约有1亿人,这时候科普就显得尤为重要。
       8月27日,“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在武汉揭牌,工作室计划在一年内,邀请嘉宾进行健康科普“云”课堂,用权威的医学理念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要重视科普,医生对待病人要有同理心,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看诊的时候,摸一摸患处,用听诊器听一听,病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病人不是按书上去生病,多问、多思、多印证,才能少走弯路,只有想病人所想,才能真正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整理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