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追忆与曾毅院士的过往

2020-07-21 06:14:55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2岁。得此消息,深感悲痛。追忆曾毅院士,他曾与《健康时报》有着不解之缘。
早在写2000年《健康时报》创刊号封面文章《专家忠告:吃野生动物易患怪病》时,健康时报记者就采访了曾毅院士,他那时候就告诉大家不要吃野生动物,“许多动物携带的病毒、寄生虫寄生在动物的肌肉、血液、内脏里,他们蒸不熟煮不烂,煎、炒、烹、炸、煮根本奈何它不得”。
2007年,健康时报报道,曾毅院士提示:家长不要将食物嚼碎了喂小孩,容易使小孩感染导致鼻咽癌关键因素的EB病毒。
2010年,健康时报策划“院士聊养生”,记者采访曾毅院士,他说自己是一个“工作快乐论”者,热爱工作,不忘锻炼,看淡名利,忙工作也养生,还是个“模范糖友”。
2015年在写一篇感人的艾滋病患者故事时,同时采访了曾毅院士,他解释了“南非艾滋病为什么大爆发”。
在2017年健康时报组织策划的《所有职业中,医生最无法速成》中,曾毅院士给记者讲了他的求医故事:17岁背井离乡,由汕头坐货轮去上海读大学,货轮上没有床位,晚上只能睡在露天的甲板上或货物堆上,赶上下雨更是难熬。当时想考上海医学院,但赶到上海时已错过了考试的日子,只能先考到复旦大学。直到第二年,才如愿考入上海医学院。
直到今年新冠疫情,禁食野生动物再次被强调,曾毅院士20年前的提示现在看来依然颇为受益。
曾毅院士的两件大事
抓住鼻咽癌元凶  从1973年,曾毅院士便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1977年,曾毅院士赴广西和当地医疗卫生单位一起组成鼻咽癌协作组,开展了大规模的血清学普查工作。截至2005年,共普查467957人,查出188例鼻咽癌病人,早期病人占87.2%,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原来的20%~30%提高到85%以上。
抗击艾滋先行者  曾毅院士从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1986年后,一名美国患者在中国因艾滋病死亡。得到消息后,曾毅立即赶赴昆明,采来了血样,成功分离出了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确认了早期我国艾滋病病毒属于B型。随后,他又迅速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做出了我国自己的快速诊断试剂。此后,曾毅长年致力于阻断艾滋病传染链、探索艾滋病治疗方法。
此外,曾毅在HPV病毒与宫颈癌和食管癌,HHV-8病毒与卡波西肉瘤等多种病毒与癌症关系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