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疫情改变了我的“养老观”

2020-07-21 20:09:53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一场疫情让更多老人看到了安全风险、健康隐患和“情感空窗”。7月13日,在泰康之家·楚园居民代表座谈会暨媒体见面会上,四位即将入住的长辈分享了自己在疫情后的养老抉择。
怕了:“疫情让我对生活恐惧”
“疫情期间,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种危机感,对生活的恐惧,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82岁的王秀峰退休前是国家一级指挥,在疫情面前,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头一次感到力不从心。疫情初期,因为不能买菜,不能去医院取药,老两口只能靠着两个学生帮忙买菜、买药或寄送到家里。
“说实话,现在小孩指望不上,小孩也不容易,他们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没办法。”同样因疫情感到困扰的是李富山。因为子女住得远,平时要是老伴儿病了,李富山会开车把老伴儿送到医院,一去就去好几个钟头,但疫情期保姆不能来,李富山当了好几个月的“代理保姆”,天天为吃什么犯愁。
“那一段时间真的是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无助,有火不知道往哪里发,整天120在门口叫,不知道下一个拖走的是谁……”尽管武汉人都经历过这段困境,但这对武汉的老年人来说,归宿在哪儿,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也是“李富山们”对晚年的追问。
闷了:“家里再怎么养老也是‘老对老’”
“疫情期间太孤独了,难受。条件再好,两个人孤孤单单还是不行,‘老对老’,没有群体感。学生送菜,常来看看,我们才不那么孤独。”疫情期真正难倒王秀峰夫妇的,不是吃饭,而是孤独。
原湖北黑豹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王昌生也深有体会。听闻他60多岁进了养老社区,总有人问他,“怎么60多岁就来了?”在常人看来,60多岁还能自理,住进养老社区岂不是“认老服老”?
王昌生倒是坦然,在他看来,6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退休前后的生活本就不一样。作为“60+”就该适应这个变化,融入同龄人的“圈子”,不丢人!
的确,在养老社区,老人很难闲着。养老社区往往帮老人在安排好饮食起居的前提下,给予老人更多人际交往机会,通过各种活动帮助老人发掘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提供新的情感支持。
倦了:“人总要换种活法儿”
“说实在的,家里有个保姆也能过,疫情只是一阵子,人也不是天天生病,出去买个菜,回来坐一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人总要换个活法。”在李富山看来,即便人到老年,仍有选择的自由,不能越活越累,而是要越活越精彩。
国家特级飞行员许兴德的夫人袁洲对养老的需求更多体现在精神追求上。他们更希望晚年能享受到年轻时没时间、没精力体验的生活方式,在诗情画意的熏陶中过一个文艺的晚年。
老两口最初决定入住养老社区时,才六十六七岁。“等到不能动再去,什么都享受不到,现在进到养老社区,就是要享受这些条件。”“工作了一辈子,没退休前也很辛苦,现在孩子独立了,我们往后的‘任务’就是提高生活质量。”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