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别跟“老”较劲儿

2020-06-09 20:00:54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不肯拄拐杖别跟身体较劲
刘奶奶九十大寿,孙子买了一根精美的楠木拐杖给老人家送去,结果老人大发雷霆。“生日咒我呢?!”事实上,刘奶奶去年刚做过股骨头坏死手术,再加上年纪大了,眼神不好,尽管出行总有人陪,但还是让人担心。众人不懂老人为何对拐杖如此忌惮。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科刘柏岚:很多老人从心理上认为拄拐是一种“非健康”状态,是身体不可避免走向衰弱、无力,甚至是卧床、瘫痪。事实上,拐杖仅是辅助身体支撑的工具,帮助老人安全站立、行走,避免摔倒。一般认为,以下四种人适合拄拐: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和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差的老年人;脑卒中的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拄拐杖。
不要为了“拄拐”而使用拐杖,因为有了拐杖就相当于有了依赖,渐渐地身体的能动性就会下降,老迈反而会到来。同样,不要为了美观不拄拐杖,拄拐杖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稳定性、避开障碍物,从而防止危险的发生。老年人拄拐的学问贵在一个“慎”字,身体需要就拄拐杖,不需要就不拄拐杖,谨慎选择,方为上策。   不戴助听器或影响认知力
“戴了助听器会不会依赖”“戴了助听器太显老了”“我朋友或者我以前的助听器戴上太吵了”“助听器太贵了”……尽管跟周围人交流已经有了障碍,但很多老人还是坚守着不戴助听器的老观念,觉得越听越“聋”,此言差矣。
北京同仁医院听力学中心主任张华:很多老年人很抵触听力治疗,他们觉得年纪大了听不见很正常,买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太浪费钱,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有听力损失,会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研究显示:老年聋患者比听力正常老人的认知能力下降明显,认知能力下降最明显的是有听力损失,并且没有戴助听器的。听损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甚至会出现老年痴呆。此外,听力障碍也会造成老年人的交流障碍和心理障碍。
如果老人经常说听力下降、耳朵隆隆响,以前又从来没有耳朵疾病,则有可能是老年性耳聋的前兆,最好到医院查一下听力,进行针对性治疗,即便是没有问题,也可以留下参考的数据,以便将来比较。
如果老人有轻微耳聋症状,建议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的锻炼,少吃油腻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耳聋的发展,但是当双耳的听力损失超过40分贝时,则建议使用助听器,不然加重后很难适应。   逞能万步走伤膝盖没商量
看着老友们在“微信运动” 齐刷刷的超万步数,再看看“名落孙山”的步数排名,不少老人开始较上劲儿了,立志每天步数必须上万,争一保二,既锻炼身体,又在排行榜上挣回一次面子!毕竟退休了,除了拼儿女,就是拼身体!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刘洋:走路要看每个人的体能状况和身体年龄(而不是单纯的身份证上的年龄)。对于年轻人来说,体能相对较好,骨骼发育也比较健康,所以每天走上万步问题不大。但对于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对于膝关节有一定损伤、心肺功能不健全的中老年人,身体状况已经不太适合进行一些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方式。
首先可进行下蹲动作。如果下蹲或蹲起时有明显疼痛,说明膝关节可能有明显退变;其次可通过步行上下楼进行体能测试。如果你能一口气步行上4楼,还不大喘气,说明心肺功能还不错;还可以用握力器进行手握力测试。如果双手能有力气按压,说明身体的肌肉以及机体的内环境还比较稳定。
做完以上3个小测试,还感觉可以的话,那就不用太担心平时活动量过大会造成身体损伤。其实,如果因为上了年纪,就过于限制活动量,反而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无益。中老年人的运动更重要的还是量力而行。
死活不听劝多陪伴不说教   “奶奶88岁了,不服老,坚持一个人住,烧饭洗衣都一个人,子女若劝她她就生气发火。现在经常出现忘记厨房里火还开着的情况,危险得不得了,求赐教,这样的老人怎么劝?”有网友在论坛上求助,这种执拗的老人还很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秘书长杨萍:老人往往有比较强的自尊,一旦觉得自尊受到损害,会有强烈的挫折感,老人可能会采取一些并不理性的方式进行应对,进行言语甚至其他攻击。老人会害怕老化和衰退,会不断在生活中证明自己仍然是可以的,不是没用的,更不是不被需要的。一旦他人对此有所怀疑或态度稍有不屑,由于挫折感和自尊的影响,老人就会变得脾气古怪、富有攻击性。
对于老人来说,他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教者。高人一等地给老人讲道理,老人不仅不认同还会对着干。老人出现固执心理,有时也是儿女关心的缺失。经常陪伴老人,多和老人交流,拉家常,老人更容易接纳周围人的信息,不会固守己见。老人,不是固执,只是缺个人委婉地提供参考意见而已。而为人子女者,就是最好的意见参考者。   遇病不就医小病拖成大病
2018年初一篇文章火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讲述了作者的老岳父因为一场流感而丧命,同时让一个原本衣食无忧的中产家庭近乎破产的故事。感冒、骨质疏松……这些看似小病在老人身上都不小,疏于关注,不及时就医都可能将小病酿成灾祸。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拖病现象在老年人身上比较普遍,比如小感冒拖成重肺炎就屡见不鲜。老年人免疫能力低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能力也都比较差。因此一旦着凉感冒,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转为呼吸道感染,危及生命。更麻烦的是,老人在被病原体感染、发炎后,其临床体征通常表现不典型,多见精神倦怠,很难引起重视和注意,贻误病情,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建议老年人及其亲属应多了解一些老年病相关知识。如果老年人感觉浑身酸软、无力、精神倦怠等,要及时进行身体调理,如果是初发感冒,可服用感冒冲剂、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些。如果经过调理后,情况还没有改善,且出现了咳嗽等症状,就要尽早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秋入冬和冬入春是最易患病的时节,应格外注意。
■相关阅读
服老不是认输
面对精力的衰退和身体的变化,老人不必害怕。
这些变化并不一定是坏的变化,有时反而是一件好事,比如,工作退休后,虽然心理上有落差,但是时间上充裕了,我们可以去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的变化吗?
勇于接受这些变化就是一种“服老”!服老不仅是一种淡然豁达的心境,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总结起来,服老的精彩人生需要做到以下“九不”:
不性急,走路、做事悠着点;不生气,忍着点,想开点;不喝酒、不吸咽,免成瘾;不贪吃,即使好吃也要少吃;不过累,避免做太多事疲劳;不饱食,三餐七成饱,晚上无宵夜;不做剧烈运动,以散步为主要锻炼方式;不谈论烦心的事,与朋友聊天少涉负面消息;不贪小便宜。
人老了,遇事不要硬逞强,该示弱时就示弱,该服老时就服老。
服老不是认输,而是教我们面对现实,过上一种适合我们年龄的新的生活从而变得更健康、更精彩、更长寿。
(何显生)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