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好好说话别用反问句

2020-05-15 05:24:14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我的充电器在哪?”“我怎么知道?又不在我手上。”
  “还没找到实习。”“谁叫你当初要选这个专业?”
  “我之前给你说过多少遍了?”
  “这点活都不会干,你还会什么?”
  “你不认识字吗?听不懂人话啊?”
  ......
  明明可以温和讲述、回答,却总是反问;明明是关心,说出来的却是责备,不好好说话成了许多家庭、社会交流的日常顽疾。
  反问就是反驳,它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而且你不仅错了,还错得很可笑。”可想而知,这会对别人的感受造成多大的伤害。
  在“攻击式反问”的背后,可能是对方谢绝沟通的冷漠、可能是带着敌意和攻击的咄咄逼人,也可能是对方强烈的掌控欲。
  不过,反问句也并非一无是处。在研究人们如何说服别人的实验中,心理学家们发现,同样是一篇关于支持使用核能的文章,如果在文末加上一句反问“难道我们不该支持使用核能吗?”就能让读者对该观点有更强的拥护。
  因此,使用恰当时,反问句是一种能够有效加强说服力、引导别人跟随自己观点的方式。
  比如,经典美剧《老友记》里的一幕:乔伊去朋友家的豪宅做客,被朋友建议租下自己的房子时说:“你看我像会住这种地方的人吗?”既避免了直接拒绝,又带着点自嘲的幽默。
  而他朋友的回复:“为什么不呢?难道你讨厌公园外景和高天花板吗?”引导性和目的性非常强,让乔伊无法反驳甚至觉得很有道理,最终被吸引租下了房子。
  在不包含任何伤害对方的信息时,在双方都理解你的善意时,反问句也是可以变可爱的。
  还是那句话,句子只是为目的服务,真正让人受伤的,是你潜意识中的态度。
  (夏 獭)
  参考资料:
  ①蒋燕玲、杨红升:语言背后的心理——群体间的语言偏见,心理科学进展
  ②王晓庄、白学军: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心理科学进展
  ③王娜等:不公平分配中关系对公平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