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孩子为何不爱和我说话

2020-05-05 17:27:37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2016年,吉林大学李宇峰对491名老年人
语言交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听力障碍、反应迟钝
并不是影响老人交流的主要因素
人们不愿与老人交流的真正原因或是
太爱倾诉、忽视他人、
太在意对方的态度、经常唠叨等
困扰一
是不是
太爱唠叨了?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人上了一定年纪之后,有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爱唠叨。
晚辈,尤其是年轻人听着心烦,有的甚至指责老年人,“你话怎么那样多?”“烦死人了!”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不利于家庭和睦。
老人爱唠叨,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老年人对子女过分关爱,爱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反复告诉下一代,希望晚辈比自己做得好,生活顺利。二是老年人观念陈旧,“怀旧”心理会导致老年人爱唠叨,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慢,甚至对新事物常持反对的态度,反复说怎么怎么不好、伤风败俗、不合理等,希望晚辈接受他们的观点。三是老年人退休后空闲时间较多,常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变得爱唠叨。
提示:有种唠叨要留意
老人可以诉说的经历,但也要适可而止,多听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果老年人表现为整日无休止地唠叨、看什么都不顺眼、怎么顺从都不成、影响家人正常生活,就要警惕心理问题。如果老年人说话颠三倒四、记忆减退,明明说过了但过后又忘了。这种情况要排查老年痴呆症,及时到神经内科或者精神科就诊。
困扰二  是不是总爱教训人?
有有些老人很在意对方的态度和尊重,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这句口头禅却也常常是家庭不睦、人际冲突的导火索。
老年人或许认为自己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希望可以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但很多时候,即便说得有道理,年轻人也并不领情,甚至为此结怨。
原因可能在于,持有“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观念的人,主张的是“论资排辈”,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扮演着一种权威者的角色,在说事情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教训的口吻,摆出“过来人”的姿态。
这在追求自由的年轻一代身上并不适用,他们很难接受说教的语气和态度,甚至认为老年人“倚老卖老”。
提示:这样做和孩子交流更畅快
首先,老年人应明白,自己可以把经验教给他们,但不能强迫亲人朋友们照着办,可把自己的感受传授给他人,而不是一味让他人照着自己说的去做。“因为所有的经验都是过去时,不论曾经多么管用,都有时效性和情境性,并非像有形财产那样可以一辈又一辈积蓄传承;有些与时代和环境无关的经验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当时代和环境变化了之后,还是要随机应变。”
其次,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要经历一个独立生命应该经历的种种环节和过程。犯错误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弯路本身何尝不是对生命的锤炼和丰富?而且家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尊重,老年人要学会把“吃盐”的机会留给年轻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
第三,老人应学会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学会对自己好一些,把精力更多地投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培养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练练书法、养养花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强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练太极拳等。
最后,希望老年人谦虚一些,处在平等的位置与年轻人交流,年轻人的接受程度也会大大提高。既有利于树立自己的威信,也更容易得到尊重。
交流支招
和爸妈交流,问他们最擅长的
最近一次,爸爸和家里人闹了点矛盾不太开心,我打电话和爸爸说话,想逗他开心,老人也是有些心不在焉,说点啥呢?突然想到最近准备买个扫地机器人,但不知道好用不好用,而爸爸妈妈此前刚好用过。
这么一问,老人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告诉我小小的扫地机器人怎么用,有哪些优缺点,和吸尘器相比,哪个性价比更高等等。我心里暗自得意,问妈妈怎么做饭?问爸爸怎么维修家里的电器、开关等,都是他们擅长的,问起来他们也是说得很开心。
老人最怕没用感,这样的交流,可以让老人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李 禾)
和听力不好老人交流,用低频音
影响和老人交流的,还可能因为老年人耳聋,表现为开始对门铃声、电话铃声等高频声响不敏感,而平时的讲话能听到,之后会逐渐发展到连中、低频听力也会下降。既然是高频听不见,所以高声讲话当然效果不好。不如改为低音,在老人的耳边慢慢地说,或在老人家听力较好的耳朵旁边,用手圈住嘴,然后低声讲话,这样就能交流了,而不是大声吼叫。
(贾大成)
相关阅读
请给老人多一点耐心
有些年轻人总说不喜欢和家里的老人说话,嫌他们啰嗦、唠叨,其实,年轻人应该给老人多一点耐心。有一则故事或许可以给年轻人带来一些启发。
父亲指着树枝上的一只鸟说“那是什么?”儿子说“乌鸦。”
“是什么?”父亲近来的耳朵有些背了。“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了。
“你说什么?”父亲又问了一遍。“我说,是只乌鸦。”
“儿子,那是什么?”父亲又问了一遍。“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
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的走进屋里。几分钟以后,父亲坐回到儿子的身边,手里多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
父亲翻到25年前的一页,然后开始读出声来:“今天,我带着乖儿子到院子里走了走。我俩坐下后,儿子看见树枝上停着一只鸟,问我:‘爸爸,那是什么呀?’我告诉他:‘那是一只乌鸦’。过了一会,儿子又问那只鸟,我说‘那是一只乌鸦’……儿子反复的问那只鸟的名字,一共问了25次,每次我都耐心重复一遍。我知道儿子很好奇。”
小时候,父母或者祖父母总是不耐其烦地教我们每个字每句话,而我们,如今是否有认真地听他们说话?是否有耐心地回复他们?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