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老人心态要皮实

2020-04-24 00:07:18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很多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脾气、生闷气的次数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子女随口说的几句话,
都被长辈一直记在心里,闷闷不乐。
有时候就算子女询问,长辈也不说,等过了一两个星期了,
长辈又突然冒出来以前说过的话,让人摸不着头脑。
前不久,正在家里工作的我被父亲问怎么从淘宝上购买东西,
怎么开通支付宝付款,
因为当时正在忙,我就随口说了一句“你年龄这么大了,
想买啥我给你买,别被人骗了钱”。父亲就没有再说什么。
后来从母亲的口中,我才知道,
父亲过后向母亲抱怨自己越老越不中用。
老人敏感背后
有隐情
为什么长辈总是会
因为子女、朋友的几句话
而耿耿于怀?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越来越敏感,
心脏也变得越来越玻璃心?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孙新宇说,人进入老年后,机体的各种功能在减退,当老人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衰退的时候,他们最先产生的是心理恐慌,担心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没人管,这些担心最终会表现在对周围人的依赖上,他们越来越依赖于家人对自己的关注与照顾,也会对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十分敏感,还会经常琢磨别人说的无关紧要的话!
而子女、周围朋友随口说的话、不经意间表现出的不耐烦就成了他们“玻璃心”的导火线。
其次,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圈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的主题也会随之而产生偏移。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禁锢在家庭小环境中,于是,日常的思维、行动都仅仅是围绕着家庭展开。
这种孤单状态造成老年人对外界事务的感受性降低,家庭之外的生活对他们是陌生的,所以,他们常常会出现无法对外界作出有效判断的情况。
一旦这种与外界之间连接的能力降低,老年人就需要提升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过度的自我保护常常是猜疑心理的开始。
第三,老人的敏感、多疑、“玻璃心”可能是因为身体生病了,是疾病的信号。
如果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症)伤及了脑部,人格特征就会发生很大变化,这种精神疾病归结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或者“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这种心理问题会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而好转。比较严重的话,可以在老年心理医生指导下使用一点点药,即可以使患者的情绪行为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子女沟通
有技巧
想要老人改变“玻璃心”,
除了老人要改变自己,
子女说话的方式也要变。
放慢语速,简洁清晰  子女和老人说话时语速可以稍慢,要用比较简单的语言、老年人听得懂的方式去沟通。如果老人听力不好,可以贴近他的耳朵说话。
肢体语言,表达关爱  沟通者与老人要有眼神交流,听老人讲话时,可以不时点点头。交流过程中,可以握一握老人的手,或者拥抱老人,让老人感到被关怀和尊重。
耐心劝说,不强迫改变  老人看问题与年轻人的角度、理念不同,都很正常。年轻人在劝说老人时要有耐心,不能要求老人一下子就改变,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
比如,老人知道抽烟喝酒有损健康,但就是很难改变。家人可以表达担心和期待,如果老人有能力节制自己,可以尊重他的想法,不要强迫他马上改变。
如果老人对烟酒有依赖,需要行为控制,就要制定一些规则,或找一些替代方法。
比如老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还每天抽一包烟。家人就可以给老人讲讲利害关系,劝他少抽,或者想抽烟的时候喝杯好茶,循序渐进地改。如果老人有改变,要有积极反馈,比如跟老人说:“您好棒啊,真行”,并竖个大拇指以示赞赏。
学会倾听,充分尊重  晚辈一定要学会倾听。老人说话时不要打断,说错了没关系,晚辈不需要发表什么意见,少给指导。不管老人说什么,尽可能先站在他的角度肯定,让老人感到你理解他,不要指责和顶撞。
鼓励老人,说出感受  年轻人要知道老人在沟通时心情如何,可以鼓励他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比如生气、委屈。
有的老人有认知功能障碍,不能表达,可以帮他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让他确认,比如手势、眼神,不要让他反复回忆,催生焦虑情绪。
心理皮实,身体才能好
身体和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如果每天闷闷不乐或忧心忡忡,
不但体会不到夕阳时光的温润美好,身体也会出问题。
所以,生活中老人心态要洒脱。
打开心扉把话说出来  一些老人退休后,生活圈子变小,与人交流机会也变少;还有些老人身患疾病、丧偶不愿打开心扉,长此以往,难免会变得敏感多疑、狭隘孤独。建议老人多参加社区活动,通过共同爱好结交新伙伴,打开话匣子,向子女、朋友说出心里话,谈谈心,发泄出来。
“超级保姆”也要照顾好自己  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将全部重心转移到了子女家庭,照顾孙辈、什么事都要过问……充当起“超级保姆”,总放心不下子女。建议老人要明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的道理,儿女成家立业后,老人要回归自己的世界,多结交朋友,多点时间给“老伴儿”,不要过多干涉子女的生活。
好汉不提当年勇  老人退休后没有了事业支持,自我评价和认同感降低,从而用一些“逞强”行为证明自己。这可以理解,但要客观承认自身体力与年轻时的差距,凡事量力而行,不要勉强。家人应叮嘱老人适当参与家务,让他明白自己是被需要、被重视的。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