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脆弱的老人心理

2020-04-17 07:24:30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老年期所要经历的负性事件特别多,亲人离世、对疾病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再婚,除此之外,还有空巢、孤独等事件都会影响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如不妥善处理,有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对疾病的恐惧:学习科普知识很必要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越发关注。有些老人听到身边的人突然得了癌症、得了心脏病、脑血栓等疾病时,总是怀疑自己的慢性病复发或者严重,一点点小的症状就会被无限放大,总是担心自己生病。
还有些老人,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可笑”行为,比如:怀疑医院的检查结果不准、怀疑医院的资质水平、怀疑自己的检查结果被掉包、怀疑登记了错的检查结果等。
建议:
先稳定情绪,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如果知道自己健康还是控制不住焦虑,可尝试转移注意力,找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时间投入去做,必要时寻求心理治疗。
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起居规律,注意卫生习惯,身体素质提高了,自我感觉自然会良好,对自己的健康就会充满自信。
第三,学习医学科普知识,这样老人出现了轻微的身体不适就不会大惊小怪,远离恐惧。
第四,辩证地看待衰老,变衰老为紧迫感,促进对生命的珍惜和人生意义的追求。此外,还可以结识新朋友,和朋友交流、聊天缓解焦虑等。
对死亡的恐惧:发挥余热,继续学习
人到了一定的阶段,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很多老人听到身边的亲戚朋友或认识的人突然去世的消息,特别是看到身边的老朋友人数逐渐减少,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会愈发严重。
西方哲学里有关“向死而生”的论述很常见。
其实,面对死亡的态度也正反映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在苦难中没有沉沦,在痛苦中没有放弃,也能够让自己超越既有环境的束缚。
那么,拥有如此活着的品质和勇气,才是无愧一生最优雅的姿态。
建议:正确认知死亡。死亡是自然规律,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过得愉快而有意义。
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可以发挥余热,重归社会。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健壮、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能够延缓智力衰退。
还可以培养爱好,寄托精神,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
可以扩大社交,排解寂寞。离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
亲人离世:有了心理问题别憋着
亲人离世有可能给老人带来很大打击。
一般的老人都会有一个情绪低落的阶段,一般在半年左右,如果超过一年,老人仍生活在悲伤中,出现情绪低落、生活习惯改变等问题,此时就要怀疑老人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居丧可能会出现生理方面的筋疲力尽、头痛头晕、肠胃不适、心慌憋闷、肌肉痛等症状;情感方面,愤怒、悲伤、焦躁、内疚、绝望、孤独;认知方面的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模糊、记忆力下降、烦恼等症状;行为方面的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社交退缩、哭泣、梦见死者等症状。这些都是正常的。
建议:在居丧期,沉浸在各种复杂情绪中,这是正常、自然的。给自己时间,慢慢理解和接受亲友逝去的事实;在居丧期偶尔出现自杀的想法是常见的,如果自杀想法持续或者有自杀计划,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或告诉家人;尽量不做重大决定;不用害怕哭泣,泪水是痛苦情感的释放;不必为在哀伤期出现欢乐或笑声有内疚的感受;要意识到生活从此会改变,但终究会走出痛苦的阴影,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老人因亲人离世出现心理问题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老人应多参与社会活动,找到生活的乐趣,从悲伤中逐渐走出来。
改变生活环境。如有条件,可改变生活环境,比如到子女家居住,到亲戚朋友家居住,远离思念亲人的生活环境,逐步会走出来。
亲人陪伴。亲人的陪伴,是老人走出悲伤、走出心理健康问题最好的“良药”!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