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群体免疫,人类历史无成功先例

2020-04-17 19:44:15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传染病的控制是靠群体免疫的。”4月15日下午,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视频连线中国驻欧盟使团时说。
张文宏表示,群体免疫的概念,就是有人帮你“挡病毒”,在你和病毒之间形成“障碍”,感染过病毒产生了抗体的人就是“障碍”。
以美国为例,如果要达到群体免疫,需要求美国50%以上的人都要感染过病毒,也就是1.5亿人感染。按重症患者比例10%来计算,意味着有1500万重症患者,其中可能包括750万危重症患者。按照现在的抢救成功率来算,大约会有600万患者死亡。这样的代价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要实现群体免疫,只有靠疫苗来做到,像麻疹、天花等疾病的群体免疫就是疫苗做到的。那些没有建立群体免疫的传染病,每年都得来这么一次,比如流感。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次传染病的控制是通过群体免疫的。目前在中国也没有实现群体免疫,武汉人的抗体水平要比其他城市高,但是整体抗体阳性率不是太高。
“疫情短期内结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做好疫情常态化、打持久战的准备,还是那句老话:习惯就好。”张文宏表示,随着人们对社交距离的重视、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病毒的传播指数降下来,医院救治成功率会大幅上升,病死率也会大幅度下降。“但是这个病真的没完,大家要做好边上班边抗疫的准备。”
防控策略的核心在于将传染源与健康人群分隔开,具体来说就是“饱和检测”和“饱和隔离”,也就是对所有疑似病人都做检查,把所有的感染病人找出来;对所有确诊患者的每个接触者都密切跟踪,做好隔离。
“中国是集中隔离、欧洲是居家隔离,两种隔离方式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欧洲的家庭不像中国家庭这样人员密集。”张文宏认为,目前欧美国家数据还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原因是没有做到彻底的社交距离,没有让所有病人都隔离,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社交距离控制,病毒感染风险会非常大。“为什么要让大家戴口罩?其实戴口罩是社交距离的延伸,口罩挡不住病毒,但是它可以让原本1.5米的社交距离变成4米。”
张文宏建议,如果在单位工作,起码要做到允许戴口罩上班,办公场所要更加宽敞。“在单位里,不知道谁是感染源,那劝大家不要在一起吃饭,一起吃饭是最大的风险。如果家里人有应酬、需要在外面和别人一起吃饭,那在家里,你就不要和他(她)一起吃饭了。平时,也要注意和别人保持距离,不要扎堆,也不要跟别人说话说半天,没什么好讲的。”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