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中国原创药的“高光时刻”

2019-11-22 12:30:22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上接3版
  中国原创药的“高光时刻”
  保肝护肝的五味子
  药名:双环醇
  贡献:首个上市的具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肝炎Ⅰ类新药
  科研人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刘耕陶、张纯贞等
  五味子是一种中药和木兰科植物,《本草经疏》中曾提到“五味子主益气,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而如今,五味子已成为治疗肝炎的宝贝!
  双环醇研发人员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燕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双环醇这款药的发明就是来源于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临床应用历史的中药五味子。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孙汉董院士带领的课题组,潜心研究五味子20多年,从中分离鉴定了425种新化合物。
  “当时,研究所的前辈从五味子中分离出来了上百种新的化合物。哪个化合物有哪些活性,都需要大量反复的基础实验。”李燕介绍,药物研发过程往往是枯燥的,常常需要去做大量的实验。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著名药理学家刘耕陶院士和药物化学家张纯贞教授首次发现,对于肝炎治疗来说,五味子丙素的活性最强,后来又研发了其衍生物——联苯双酯。
  在此基础上,经过30年的研发,2001年9月,双环醇及片剂(25mg)获得了国家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于2004年4月生产上市,用于治疗中国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转氨酶水平升高的患者,能够减轻肝脏病理损伤。
  时光荏苒,刘耕陶院士和张纯贞教授为新药研发奋斗了一辈子。2001年,双环醇科研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酸、甜、苦、辣”,当时,69岁的刘耕陶院士用四个字道出了新药研发之路的不易。
  双环醇是我国第一个上市的具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肝炎Ⅰ类新药,也是首个在欧美国家申请专利保护的化学药物,具有抗肝炎病毒和抗肝细胞损伤两方面的作用。
  2010年12月,双环醇片列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推荐用药。2016年12月,双环醇片列入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6项肝病临床路径。
  另外,从2004年后,双环醇先后在乌克兰、越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九个国家上市。李燕感叹,虽然故人已逝,但正如当初两位老前辈所期望的那样,双环醇让我们民族制药业在世界上争取到了一席之地。
  2006年,“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天然产物中找到的哮喘良药
  药名:麻黄碱
  贡献:我国第一个原创药物
  科研人员: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陈克恢等
  中国地大物博,无论是青蒿素,还是双环醇,都是从天然产物中创新研发的新药。这其中,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然后进行优化,开发出的第一个新药,就是麻黄碱。
  麻黄,因“其味麻,其色黄”而得名,是一味古老的中药。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麻黄除风寒、去邪止咳的作用,南朝名医陶弘景也曾将麻黄誉为“伤寒解肌第一药”,《本草纲目》则记载,麻黄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而让全球都认识到这味“东方神药”的药用价值,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
  1923年,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药理学家陈克恢博士(1898-1988)刚刚回国工作,便开始着手研究中药麻黄。
  “那时我像一名勤奋的研究生,夜以继日,不懈努力,我们对麻黄碱作用的研究进展迅速。”在1974年,陈克恢博士为《美国中医杂志》撰文时写到,仅用了短短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在美国实验生物与医学学会北京分会上,就麻黄碱的拟交感神经作用作了初步报告。
  1923年至1925年,在中国,药物科研事业进展与成果几乎为零。正是对药物研发的饱满热情,让陈克恢博士首次发现,麻黄碱具有拟交感神经作用,他首次正确揭示了麻黄碱的药理作用,这种物质可使其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这一原创性的工作得到全世界药理学界公认。
  口服有效、作用时间长、毒性更低,基于这些发现,麻黄碱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花粉病、支气管哮喘以及脊椎麻醉等,作用是可以防止血压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起,麻黄碱相继被各个国家的药典收录,并出现在各类医药学教科书中。麻黄碱和它的各种衍生物,成为迄今为止在全世界销量最大的、由中药中取得的单体化学药物。
  据不完全统计,含麻黄碱类成分的药品品种至少有500种以上,多为感冒药、止咳平喘药、治哮喘、滴鼻剂和外用膏剂等。
  下转23版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