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陪老妈看病是个“巧”活儿

2019-10-22 07:01:07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陪老妈看病是个“巧”活儿
  写攻略、画地图:
  给老妈一份专属就医指南
  关键词:先办卡再“踩点”,先影像再化验
  老人看病有三大难:找不到,挤不动,等不及。曾几何时,老妈因为不认识病理科,将取出的标本送去了检验科,差点浪费从胃里取出的三块肉。
  我想了个办法,即使远离老妈,也能给她远程挂号,让她不绕圈子直达目的地。
  一天,我带着老妈的身份证出了门,去西安各大三甲医院办就诊卡。可能你们觉得办一堆就诊卡是一件晦气又多余的事,可在我眼里,这是防患于未然。到了老妈这个年纪,基本上要与疾病作战了,医院将成为他们常去的地方。他们大多对网络不熟悉,不会用电子产品挂号,但窗口排号又行走不便。
  我提前向每张卡里存了20块钱,方便挂号。如果将来用不着,还可以退卡、退钱。
  然后是拍照,几个地方需要重点拍,如医院的整体分布图,再去每幢楼拍内部分布图,尤其要看影像科在哪里。
  影像科在疾病诊断中的地位很重要。早知道影像科在哪里,就能在得到医嘱单后立刻到影像科排号,少一个号能省20~30分钟。
  再确定顺序和路线。有的人走哪儿问哪儿,往往在门诊、影像科、药房来回往返。老妈有呼吸和消化问题,我把医院的呼吸科、消化科、影像科着重进行标记。
  挂号前要留意门诊大厅窗口,看哪些窗口能挂号,犹豫一下可能一个专家号就没了。
  如果你已挂上号,最重要的是找电梯,看影像科和门诊的位置,确定走哪条路。一般从门诊出来都去预约检查,抽血化验等常规体液检查排队很快,可以放在后面。
  最先要去的是影像科,护士会告诉你前面还有几个,排上号,前面有四五个人时,你可以去做抽血验尿等检查,再继续排影像。否则,可能影像科今天预约已满,需要下周预约,因为影像的延误,你还需要再挂号才能看完一个病。  查邮箱、发邮件:
  为老妈挂个专家号
  看病难的第一步是挂号难。为了能预约到呼吸科专家,我也是绞尽脑汁,除了挤窗口,我用过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邮箱联系教授。
  首先,去医院官网按照职称和擅长找寻“目标教授”。千万不要只锁定一个人,要选七八个目标,因为并非所有教授都会回复。
  要知道一个教授的邮箱,最简单快捷的就是去“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期刊搜索引擎上输入教授名字,下载教授发表的论文,尤其是该教授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论文里都会有教授的邮箱。如果中文论文查不到,可以在www.pubmed.com上查找英文期刊。
  我主动联系的是西京医院的戚教授。找到邮箱后,我言简意赅写了300来字,把邮件发了出去。发邮件时,注意字数要精简,直述重点,长篇大论容易让人失去耐心。态度要诚恳有礼貌,说清为什么想加号(越心酸愁苦越能打动人),为什么选择他,以及说清不会占用很长时间。
  晚上7点多,教授给我回邮件了:“你对母亲的举动着实令人感动,年纪轻轻还是个孝女,明天早上来找我看病吧。”
  第二天,我去了戚教授的门诊。第一次见戚教授,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该怎么开这个口,厚着脸皮进去了。
  我:“戚老师,我是昨天给您发邮件的那个小孩儿赵雅楠。”
  戚老师用一口纯正的郑州话说:“噢,小赵呀,你是来给你妈妈看病的吧?”随后,拿出一个小纸片写上自己的名字,对我说:“你拿着这个去门诊挂号。”
  收到回复,记得礼貌回复,按照约定日期赶早找教授,争取在正式门诊之前。
  为什么选择邮箱加号而非见面要求加号,是因为发邮件更礼貌,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介绍情况,尤其适用于陌生的教授、专家。  “做什么”“怎么办”:
  正确提问让医生不再惜字如金
  关键词:别问“这病能治好吗”
  戚老师的门诊里,还有一位男子带母亲来看病。
  戚老师问:“你母亲怎么不舒服?”
  男子说:“我妈气短,喘不上气。”
  戚老师问:“一般什么时候气短,有多长时间了?”
  男子:“大夫,您说我妈不会是什么严重的病吧?”
  戚老师:“这种状况持续多长时间了?”
  男子:“我妈是不是遗传病啊?我爸是因为气短走的。您是大医生,我信得过您,我妈这是什么病?还有的治吗?”
  这位男士诚意很够,对医生也十分信任,就是有些焦躁,缺乏沟通技巧,导致他和戚老师的对话进行得并不顺利。
  我说:“大哥,我知道您为母治病心切。只是您太急躁了,忽略了戚老师的问题。您父母之间是没有遗传病的,别担心。”
  大哥有点焦虑,又不敢打扰看片子的戚老师,转而问我:“戚大夫看了这么久了,也不说句话,是不是有什么不好啊?”
  我一看表,才过去两分钟,说:“病不是靠语气和表情传达的,您别着急。”
  戚老师抬起头:“这个结果指向慢阻肺。片子里仅仅肺纹理增粗,很好地排除了其他肺疾病。慢阻肺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小赵的母亲也是慢阻肺。”
  仅一个影像资料的结果,戚老师已经将病情明确了,要是碰上大夫没说结论的,罗列几个疾病出来,你可能还要加问:“大夫,我还需要做些什么检查来鉴别这些疾病呢?”
  一来表达对大夫的尊重与理解,二来能让大夫跟你讲清做这些检查的意义。
  看到戚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结论,我马上问:“戚老师,慢阻肺怎么治疗呢?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这里有个技巧,向医生提问的时候,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多用“什么”“怎么办”,而不是“好不好”“是不是”“能不能”,没有一个病称得上“好病”,“YES or NO”的问题很容易限制医生的回答,造成双方沟通不畅。
  一个不会提问的人,上来就问:“大夫,你给句痛快话,这病能不能治好?”
  戚老师说:“慢阻肺的治疗需要长时间用药,平时注意不要感冒,不要受凉。”
  我追问:“戚老师,长期用药会有什么问题吗?”戚老师耐心解答:“长期用药能控制疾病不往坏的方向发展,维持身体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如果不用药维持,可能就会加速疾病的进程。”
  坐在一旁的大哥问到:“大夫,这病有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啊?”戚老师说:“针对慢性病还真没什么其他的好方法,要慢慢地调理和控制。”
  聪明的患者要做的,就是让医生多说,从原因上进行解释。多提开放性问题,医生就会多说,很多疑惑就得到了解答。
  戚老师开好药,大哥连声道谢,又转头谢了我,带着母亲满意地离开了诊室。
  摘自《不就是看个病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赵雅楠/著,杨妙霞/制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