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深阅读成了一种奢侈的能力

2019-10-18 12:10:50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深阅读成了
  一种奢侈的能力
  健康时报记者 李超然
  “钱可以折算成生命”?近日,俞敏洪因演讲中的这个观点被骂上了热搜,无数网友看到这句话都大加批评。然而实际上,俞敏洪的演讲全文大约有8000字,主题也并非宣传“金钱至上”,而是希望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奋斗观。
  可在追求信息获取效率的互联网时代,类似这样的“断章取义”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还喜欢用浏览到的一些片段式医疗健康知识来保健甚至治病,结果伤了身。
  “太长不看”似乎已成常态
  “有没有课代表划个重点?太长了不想看。”在一些长微博评论区,总能看到这样的留言。“课代表”总结后会得到大量的点赞和表扬,评论区里充满欢乐的气氛。
  为解决时间碎片化,各类短视频、短博文APP和平台应运而生。截至2017年5月,微博月活跃用户已有3.4亿。正如“微”字所提示的,微博诞生之初,每条原创博文字数不得超过140字,配图不得超过9幅。近年备受网民喜爱的“抖音”短视频平台,每条视频的长度也不超过10秒。“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类似的短视频节目也有可观的播放量。
  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被短消息、短视频所吸引。受制于时间紧张的焦虑状态,人们在适应碎片化阅读的同时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长文阅读的能力下降:无法感受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有多么动人,也无法理解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展现的精彩。
  “如今,阅读并理解全文成为了一种很奢侈的能力。”这是一位大V看到某些网友没通读全文、仅凭100余字概述便对信息发布者大加批判后发出的感慨。“标题党”大行其道时,不看全文的习惯更让人难以窥探事件全貌便贸然评论,还引发了无数争论与骂战。
  碎片阅读让人“学而不思”
  “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网络大V“和菜头”在2012年发表长文《碎片化生存》宣布关闭微博,直言长期阅读微博使得自己失去了深度阅读的能力,希望通过重拾对长文本的阅读,恢复以往的专注力。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快速接受大量信息导致注意力分散。《信息烟尘》作者、美国著名作家戴维·申克曾言:“我们享受了超级链接状态的种种好处,但碎片化、压力和注意力涣散也将如影随形。”人们习惯性地希望尽快获取知识,最终导致无意识的浮躁心理。
  社会思考力似乎也在碎片阅读中下降。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锦刚在其论文中指出,在碎片化阅读中,阅读者是在海量的不确定信息中寻找自己确定的信息。这会导致阅读者只是按照自己肯定的方式来阅读和思考,从而丧失对于事物的多方面辩证思考的能力。
  还有很多人喜欢用浏览到的一些医疗健康知识“指导”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然而医学的复杂性并非短短几百字能解释清楚的,一些患者因厌恶长篇又复杂的专业解释就直奔“结论区”,结果适得其反,甚至耽误了病情。未经细读的碎片化信息,不仅伤“脑”,更伤身。
  耐心阅读让人精致且专注
  “本文约8294字,预计阅读时间22分钟。”这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最近发布的一条微信推送中写在最前的话。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如此长文似乎有些“逆流而行”,不过其也在文末点出了他们对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看法:矜持态度,精致阅读。
  “书本的温润厚重能让人趋于理性,从而更深沉、更成熟。”有学者指出,要学会享受纸质阅读所带来的安心愉悦,细细品味纸张的油墨气息,聆听翻动书页时的响声,纸质材料的纤维质地在灯光漫射作用下有利于缓解视觉疲劳,从而抑止浮躁,养成人的书卷气质。
  其实我们并不缺乏阅读的时间,只是少了把文章读完的耐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慧建议,新媒体时代的阅读者,应当对碎片化阅读保持足够的警惕与冷静,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线上减少对微博等APP的依赖与沉迷,线下有意识地阅读长文和积极融入社会。“有耐心地读完一本书,寻找字里行间最触动心弦的文字;看到某新闻后,主动搜来全文报道,理清前因后果。养成了深度阅读和持久思考的习惯,会更深刻地感知内心、感受生活。”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