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阳:我的父亲
潘长江
作者简介:潘阳,歌手,演员,著名喜剧表演演员潘长江之女,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声乐表演专业,参演过多部影视剧作品。
我一直在老潘的心里,只是他从来不说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在所有的亲人当中,我跟老潘的距离是最远的。既是指空间距离,也是指心理距离。尽管我们是父女,这种被称为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
我小时候,老潘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年不在家,观众见他一面可比我见他一面容易多了。不常见面的父女,加上一个严肃,一个内向,一不小心,就成了最陌生的亲人。
我小时候特别不愿意成为焦点人物,所以特别介意自己有一个“名人”爸爸。我总觉得,他身上的光环,会让我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下,被过度关注,被审视,那种感觉让我浑身不自在。老潘好不容易在家的日子,我也不愿意他去接我放学,更不愿意他去参加家长会。
年少的心思是多么矛盾啊!我虽然“嫌弃”老潘,却也渴望爸爸的爱,那是我藏在毫不在乎的外表下,隐秘而微疼的心事。但长时间的疏远让我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近老潘,我也不知道如何让老潘关注我。我承认,我是个别扭而疏离的女儿。
在敏感而别扭的年纪,难免会因为这份既渴望又遥不可及的父爱而失落,有时候甚至觉得,老潘的心里只有他的事业,哪里会有我这个女儿的位置啊!
瞧,我离老潘的血缘那么近,却又距他的心灵那么远,多么矛盾的关系!
但真相的出现令我措手不及。
那年,我十七岁,独自去国外读书。偌大的机场,人来人往,有人脸上带着不舍,有人眼里溢满喜悦,只有我,拖着巨大的行李箱,脸上一派风平浪静,心中一片失落唏嘘。老潘和我妈一起送我到机场,我妈一会儿抹泪,一会儿强装笑脸,弄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还好老潘仍然一脸严肃,在我眼里还带着几分疏离淡漠,让我终于绷住了脸没哭出来。我不愿在老潘面前掉眼泪,心里想:“我才不热脸贴冷屁股!”
可我到了国外后打电话回家时,我妈告诉我,那天我刚过检票口,老潘的眼泪就冲了出来。
我惊呆了!谁?老潘?!不苟言笑的、拒人千里的、疏离淡漠的老潘,居然因为我的远行而掉眼泪!如果不是我亲妈说出来,打死我都不信的!
我妈还说,他们送我的那天,回到家,两个人不敢交谈,不敢吱声,怕一出声就要哭出来。我出国后,他们从不敢去跟我一起去过的餐厅,不敢点我喜欢的菜,怕睹物思人。
“啧啧,我只是出国而已啊,又不是去了外太空!”我假装没心没肺地笑,心里已经弥漫起一片暖意,这份暖意又滋生出了一片潮湿,弄得人怪难受的。
“老潘,原来我在你心里是有位置的,那位置似乎还挺重要。”我在心里有些得意地说。
仗着这个特殊地位,我有了底气,开始主动跟老潘套近乎。我开始关心他的身体,给他买礼物,跟他说我心里的想法。尽管无法像亲密的父女那样相处,但至少不再是“陌生人”了。
后来,我唱歌,拍戏,上节目,跟老潘成了同行,有了更多相处机会,也更加理解他——把欢笑留给了观众,只能把压力留给自己;把轻松留给了观众,只能把严肃留给家人;把时间留给了荧屏,只能把背影留给家庭。
老潘,有他的不易。只是,他从来不说。他的心里大概也有那么一块地方,别人进不去,他自己出不来。
想缩小距离,就一定要有人走近对方,我愿意做那个主动走近的人。我开始主动跟老潘开玩笑,做了妈妈后,有些以前说不出口的贴心话,竟然也能够自然地说出来了。老潘也变了很多,不再总绷着一张脸,也越来越多地与我进行轻松幽默的互动。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终于回到了原点,成为亲密的父女。
人生真是奇妙,原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两个人,有着割不开的血缘关系,却因为忙碌和矜持,让彼此之间遥不可及。而有一天,一旦放下了矜持,即使彼此所处的空间距离变大了,心与心却跋山涉水聚拢在一起。
“小题大做”的教养课,老潘让我学会尊重别人
有一次,我陪儿子小石头去电影院看电影。排队时,有一对母女站在我们前面。小姑娘一直在队伍中蹦蹦跳跳,尽管她的妈妈再三叮嘱,她还是给我的脚上来了一脚,在我崭新的小白鞋上活生生留下一个黑色鞋印。
妈妈把小姑娘的身体扳正,面对着自己,然后她蹲下来,语气平和却严肃地说:“你踩到了阿姨的脚,应该马上道歉!”小姑娘马上转过身来,真诚地跟我道歉,妈妈也连声说“对不起”。
这位妈妈的做法让我十分佩服。小姑娘闯了个小小的“祸”,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朝她发脾气,而是平静而严肃地告诉她,她错了,错在哪里,怎么办。最值得称赞的是,她没有将责任推卸给女儿,而是陪着女儿一起道歉。
这对母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的教养。
外界都传,老潘很宠爱他这个独生女。大家不知道的是,我爸对我其实真算不上“宠”,相反,他对我要求很严格。作为公众人物的孩子,我有太多“不能”。比如,不能说脏话,不能打架,不能有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不能去酒吧,不能吸烟……
我从小就知道爸爸是“名人”,很多人认识他,如果我干了什么丢脸的事,丢的不仅仅是我的脸,也是爸爸的脸。
为了不给老潘丢人,当然,我也真是怕老潘,我比别的孩子更注重个人的言行,小心翼翼,不敢逾矩。在不知不觉中,居然养成了不错的教养。
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班上几个调皮的男生一起放学回家。路上,他们给隔壁班的一个男孩取绰号,我并不知道那个绰号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好玩,就跟着他们一起边叫边起哄。这一幕正好被突然回家的老潘看到,他本来就严肃的脸上,温度立即降到零度。我预感到大事不好,赶紧灰溜溜地回家了。
老潘虽然几乎不管我,但这不代表他会放纵我。我意识到我可能犯了一个挺大的错误,还不知道等着我的是什么惩罚呢!
回到家,老潘果然摆出“三堂会审”的架势,问我为什么给人家取绰号。我缩着脑袋小心翼翼地说:“不是我给取的,我不知道那是啥意思。”老潘的声音突然提高八度:“你都不知道啥意思还敢跟着瞎起哄!你知不知道这样显得特没教养!”我吓得不敢动,也不敢吱声,连哭也不敢。一向疼爱我的老妈也没来救场,一向宠我的姥姥也爱莫能助地回到了房间。那天我被老潘罚站,面壁思过,站到双腿僵直。
这件事不仅让我长了记性,也明白了一些道理——人不能乱说话,不能因为无知就可以犯错,也明白了,我不仅仅代表我自己,也代表老潘的脸面,代表我们整个家庭的素质。从那以后,我做什么说什么之前,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一想:这会不会给老潘丢人?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很认同这一点。如果不是父母的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以及耳濡目染,我也不会成为洁身自好、谨行守礼的人。 摘自《有趣 有品 有种》,潘阳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供图
潘长江
作者简介:潘阳,歌手,演员,著名喜剧表演演员潘长江之女,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声乐表演专业,参演过多部影视剧作品。
我一直在老潘的心里,只是他从来不说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在所有的亲人当中,我跟老潘的距离是最远的。既是指空间距离,也是指心理距离。尽管我们是父女,这种被称为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
我小时候,老潘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年不在家,观众见他一面可比我见他一面容易多了。不常见面的父女,加上一个严肃,一个内向,一不小心,就成了最陌生的亲人。
我小时候特别不愿意成为焦点人物,所以特别介意自己有一个“名人”爸爸。我总觉得,他身上的光环,会让我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下,被过度关注,被审视,那种感觉让我浑身不自在。老潘好不容易在家的日子,我也不愿意他去接我放学,更不愿意他去参加家长会。
年少的心思是多么矛盾啊!我虽然“嫌弃”老潘,却也渴望爸爸的爱,那是我藏在毫不在乎的外表下,隐秘而微疼的心事。但长时间的疏远让我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近老潘,我也不知道如何让老潘关注我。我承认,我是个别扭而疏离的女儿。
在敏感而别扭的年纪,难免会因为这份既渴望又遥不可及的父爱而失落,有时候甚至觉得,老潘的心里只有他的事业,哪里会有我这个女儿的位置啊!
瞧,我离老潘的血缘那么近,却又距他的心灵那么远,多么矛盾的关系!
但真相的出现令我措手不及。
那年,我十七岁,独自去国外读书。偌大的机场,人来人往,有人脸上带着不舍,有人眼里溢满喜悦,只有我,拖着巨大的行李箱,脸上一派风平浪静,心中一片失落唏嘘。老潘和我妈一起送我到机场,我妈一会儿抹泪,一会儿强装笑脸,弄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还好老潘仍然一脸严肃,在我眼里还带着几分疏离淡漠,让我终于绷住了脸没哭出来。我不愿在老潘面前掉眼泪,心里想:“我才不热脸贴冷屁股!”
可我到了国外后打电话回家时,我妈告诉我,那天我刚过检票口,老潘的眼泪就冲了出来。
我惊呆了!谁?老潘?!不苟言笑的、拒人千里的、疏离淡漠的老潘,居然因为我的远行而掉眼泪!如果不是我亲妈说出来,打死我都不信的!
我妈还说,他们送我的那天,回到家,两个人不敢交谈,不敢吱声,怕一出声就要哭出来。我出国后,他们从不敢去跟我一起去过的餐厅,不敢点我喜欢的菜,怕睹物思人。
“啧啧,我只是出国而已啊,又不是去了外太空!”我假装没心没肺地笑,心里已经弥漫起一片暖意,这份暖意又滋生出了一片潮湿,弄得人怪难受的。
“老潘,原来我在你心里是有位置的,那位置似乎还挺重要。”我在心里有些得意地说。
仗着这个特殊地位,我有了底气,开始主动跟老潘套近乎。我开始关心他的身体,给他买礼物,跟他说我心里的想法。尽管无法像亲密的父女那样相处,但至少不再是“陌生人”了。
后来,我唱歌,拍戏,上节目,跟老潘成了同行,有了更多相处机会,也更加理解他——把欢笑留给了观众,只能把压力留给自己;把轻松留给了观众,只能把严肃留给家人;把时间留给了荧屏,只能把背影留给家庭。
老潘,有他的不易。只是,他从来不说。他的心里大概也有那么一块地方,别人进不去,他自己出不来。
想缩小距离,就一定要有人走近对方,我愿意做那个主动走近的人。我开始主动跟老潘开玩笑,做了妈妈后,有些以前说不出口的贴心话,竟然也能够自然地说出来了。老潘也变了很多,不再总绷着一张脸,也越来越多地与我进行轻松幽默的互动。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终于回到了原点,成为亲密的父女。
人生真是奇妙,原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两个人,有着割不开的血缘关系,却因为忙碌和矜持,让彼此之间遥不可及。而有一天,一旦放下了矜持,即使彼此所处的空间距离变大了,心与心却跋山涉水聚拢在一起。
“小题大做”的教养课,老潘让我学会尊重别人
有一次,我陪儿子小石头去电影院看电影。排队时,有一对母女站在我们前面。小姑娘一直在队伍中蹦蹦跳跳,尽管她的妈妈再三叮嘱,她还是给我的脚上来了一脚,在我崭新的小白鞋上活生生留下一个黑色鞋印。
妈妈把小姑娘的身体扳正,面对着自己,然后她蹲下来,语气平和却严肃地说:“你踩到了阿姨的脚,应该马上道歉!”小姑娘马上转过身来,真诚地跟我道歉,妈妈也连声说“对不起”。
这位妈妈的做法让我十分佩服。小姑娘闯了个小小的“祸”,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朝她发脾气,而是平静而严肃地告诉她,她错了,错在哪里,怎么办。最值得称赞的是,她没有将责任推卸给女儿,而是陪着女儿一起道歉。
这对母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的教养。
外界都传,老潘很宠爱他这个独生女。大家不知道的是,我爸对我其实真算不上“宠”,相反,他对我要求很严格。作为公众人物的孩子,我有太多“不能”。比如,不能说脏话,不能打架,不能有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不能去酒吧,不能吸烟……
我从小就知道爸爸是“名人”,很多人认识他,如果我干了什么丢脸的事,丢的不仅仅是我的脸,也是爸爸的脸。
为了不给老潘丢人,当然,我也真是怕老潘,我比别的孩子更注重个人的言行,小心翼翼,不敢逾矩。在不知不觉中,居然养成了不错的教养。
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班上几个调皮的男生一起放学回家。路上,他们给隔壁班的一个男孩取绰号,我并不知道那个绰号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好玩,就跟着他们一起边叫边起哄。这一幕正好被突然回家的老潘看到,他本来就严肃的脸上,温度立即降到零度。我预感到大事不好,赶紧灰溜溜地回家了。
老潘虽然几乎不管我,但这不代表他会放纵我。我意识到我可能犯了一个挺大的错误,还不知道等着我的是什么惩罚呢!
回到家,老潘果然摆出“三堂会审”的架势,问我为什么给人家取绰号。我缩着脑袋小心翼翼地说:“不是我给取的,我不知道那是啥意思。”老潘的声音突然提高八度:“你都不知道啥意思还敢跟着瞎起哄!你知不知道这样显得特没教养!”我吓得不敢动,也不敢吱声,连哭也不敢。一向疼爱我的老妈也没来救场,一向宠我的姥姥也爱莫能助地回到了房间。那天我被老潘罚站,面壁思过,站到双腿僵直。
这件事不仅让我长了记性,也明白了一些道理——人不能乱说话,不能因为无知就可以犯错,也明白了,我不仅仅代表我自己,也代表老潘的脸面,代表我们整个家庭的素质。从那以后,我做什么说什么之前,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一想:这会不会给老潘丢人?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很认同这一点。如果不是父母的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以及耳濡目染,我也不会成为洁身自好、谨行守礼的人。 摘自《有趣 有品 有种》,潘阳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供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