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医生们都在读什么书?

2019-09-27 04:19:36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医生们都在读什么书?
  相关阅读: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主办,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商务印书馆、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书香医院论坛”在京举行。放下手术刀和听诊器,医生也是热衷阅读的读者,会上,三位医生推荐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
  医患故事:人性是医学的温度
  《用心:神经外科医生沉思录》,孙晓飞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锋:
  我为什么想要策划这本书?它来源于我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很多年以前,我做过一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因为忽略一个非常小的变异,把它烧灼了,最后导致不可逆反的脑水肿,最后病人离世了。这件事情给我非常大打击,我曾经非常长时间认为:我可能不配做一个医生。
  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找到一位法师,法师说“人的命是天定的,你是医生,你尽力了就好了”,我一下子释然了,是啊,我是医生,但是我要尽力,怎么尽力呢?我要用心。
  神经外科手术套用一句话,就是“一刀是寂灭,一刀是繁华”,当繁华时大家都鼓掌,当出现风险或失败时,神经外科医生却要独自承担痛苦。
  在我当15年科主任期间,一直倡导一个价值观:用心,尊重。用心要做一个真正的医生,我们需要不断的思考,把自己做的事情真实记录下来,不断自我鞭策,医生的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过硬的技术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这本书描述的是一幅群像,是我们科里几十个人基于3000多份的叙事病历总结出来的,为了让医生唤起人性之美,也让我们不忘初心。
  行医反思:思考是医生的本能
  《医生的修炼》,【美】阿图·葛文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
  我们的医生现在都有高学历,学历通往阅历的路程就是修炼。医生要修炼的点很多,临床分科越来越细,我们怎么经历“小专科,大人文”的蜕变?
  在书里,作者还讲到教学医院的困惑:医学博士生没有执照,怎么面对病人?不面对病人就不能成长,但面对病人就存在无证行医的问题,病人也不敢让名医的学生打着名医的旗号给自己治疗。
  另外,作者还提到了很好玩的事:医学界为什么要办年会?因为医生内心中有一种孤独感,而人文是打破孤独的平台,所以我们的人文大会现在越开越大。还有,医生为什么会有过错?这些是要从修炼角度去矫正的。
  今天的医学是一个人的能力无法驾驭的,所以作者评价是“从非常复杂到更加复杂”,一个医生一辈子要处理多少问题?一年要诊断250种疾病,思考900种健康危险问题,开300种药,而且还有很多新药,开100多种化验单,进行40种治疗,而且不断更新。
  我们说,医学已经无法掌控了,那要靠什么掌控?作为医生,我们今后要不断思考,才能够抵达修炼高峰。  医学知识:心态是生命的引擎
  《自愈力的真相》,【英】乔·马钱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丁荣晶:
  讲到自愈力,大家都有感受,平时我们感冒了,皮肤有伤口了,在没有特殊治疗的时候也可以恢复,肝脏损伤了有自愈功能,干细胞功能包括皮肤再生都是临床上能见到的。
  临床研究使用的安慰剂也是有生物学效应,但安慰剂是否有效,取决于患者个体对安慰剂的信念和期望,患者对于治疗的信任和希望是有效的原因之一。我们心理因素可以影响免疫反应神经递质的释放,同时,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可以反过来影响大脑。研究发现,我们在语言和思维中想什么,神经外周肌纤维或者受体会出现同样的感觉,所以古语说“想什么病得什么病”,因为暗示会对人体会产生效应。
  如何提高自愈力?第一,学会压力转移,把负面的想法变成积极的想法。平时我们会有很多慢性应激反应,比如对某个现象不满,与家里人争吵,朋友闹矛盾,工作压力大,慢性应激会让心律增快,血液分配有变化,最后引起人体糖脂代谢异常、血压变化等。
  另外,要减少孤独的想法,要多融入人群、多交朋友,研究发现,孤独的人寿命是减少的,而且更容易发生健康问题。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