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有精神问题没啥羞耻的

2019-08-20 20:32:48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有精神问题
  没啥羞耻的
  健康时报记者 任 璇
  病耻感,是精神障碍患者与身边人、与医院之间的一道阻隔高墙。
  “临床中,见过不少受到病耻感影响的患者。比如,有些上班的精神障碍患者有时需要开假条,因为自身疾病顾虑,害怕被人歧视、看不起,会要求我们把请假理由写得简单一点,譬如写成失眠;还有学生需要服用相关治疗药物,因害怕吃药被身边人问及,偷偷摸摸的吃药,久而久之觉得不方便,甚至把药给停掉了,反而耽误了治疗。”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说。
  暴力、攻击、非理性、疯子、工作能力低下、危险、脆弱、不正常……因为害怕治疗后被贴上这类“标签”受到歧视,所以,精神疾病患者 才会变得忌讳就医、回避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低下。
  宋崇升医生谈到,病耻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感知的病耻感,是指妨碍精神疾病患者谈论自身经历、寻求帮助时的羞耻感,以及对歧视的预期感受。
  另一种是实际的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遭受到的他人不公平对待的经历,即受到的歧视。研究发现,患者的症状越重、教育水平越低,其病耻感越强。
  不仅如此,即使是患者身边亲近的家属,也会被羞耻感所影响。某精神科医生谈到:“我曾听过一个患者家属陪病人看完病后抱怨,如果没病,谁来这种‘破地儿’,他们口中的‘破地儿’就是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连精神障碍患者、亲近的家属都会对精神障碍这种疾病、精神病科室有这种刻板的印象、片面消极的认知,更何况是周围的朋友或陌生人。
  病耻感就像是一双大手,把精神障碍患者拖向黑暗的深渊。
  但精神障碍真没什么可羞耻的,人的五脏六腑、双手双脚可以生病,大脑为什么就不可以生病呢?不论是身体的哪个器官生病了,只要遵医嘱治疗,都会有好转甚至治愈的希望。
  要达到痊愈目标,首先要迈出第一步,也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病并有意识地去看病,哪怕是听从家人的安排被动去就诊也可以。跨过了就医路上的这道坎,就成功了一大半。
  相关阅读
  病耻感越重,病情也会越重
  健康时报记者 任 璇
  “有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水平升高时,可能会采取社会退缩、隐瞒疾病、自行停药、拒绝就医等消极行为。”宋崇升医生说,病程越长的患者,其社会功能退化越为明显,并且病情也更为严重、更容易出现恐惧和自我厌恶,致使他们不愿意寻求家人或者社会的关心和帮助,甚至出现主动与社会隔离的情况。
  病耻感,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烙印”,是指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它最早是1966年由Goffrman提出的,它是人身体上某些不良道德特点的特征和社会对个体强加的耻辱标签。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的话,病耻感主要表现为社会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
  正是由于有些人刻板地认为所有的精神障碍患者都会出现盲目攻击性、报复性,所以才会导致患者自尊心下降,自我评价降低,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积极性,拒绝社交、拒绝外出,避免与外人过多接触以免遭受嘲讽,进而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逐渐衰退,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而且,病耻感还会导致精神疾病的预后变差,进而增加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心理压力,不利于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  题图为毛圆圆摄

  精神障碍知识需正确普及
  在改善病耻感方面,宋崇升医生建议,一是要增加精神障碍疾病的认识、改善认知。“精神障碍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阿尔茨海默症等,有些精神障碍通过治疗是可以控制的,甚至可以治愈。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就诊,也不一定是严重的精神障碍,有的也在做心理咨询、治疗失眠问题等。”
  二是正确传播精神障碍患者的形象。“电视节目中较多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特征就是暴力倾向,媒体往往把精神障碍患者描述的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爆炸。因此,人们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感到害怕而产生排斥感”,宋崇升谈到,“媒体报道的故事里不要只是精神病患者行凶,更应该把后续的治疗、控制情况也报道出来,这样才是一个完整、客观的故事。”
  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少新型治疗药物已经没有导致患者出现行动迟缓、目光呆滞或流口水等副作用,大众也要转变相关认知。”宋崇升说。(任 璇)

  我是这样改掉病耻感的
  ■患病时间长了,也就没病耻感了
  患者A:几年前,我查出有轻度抑郁,每次去做心理疏导时,朋友问起我去哪里,我都要绞尽脑汁想个理由。那时候总觉得做心理咨询是丢人的,害怕朋友知道我抑郁看不起我,甚至觉得自己为什么活着这么可悲。
  慢慢地,随着治疗,可以说是“麻木”了,也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我觉得无所谓了,没必要每次都要找借口隐瞒了,也必要觉得羞耻。
  反而身边朋友知道我的情况后,给了我很多鼓励,没感觉有什么不同,我很感谢身边人。
  ■逃离歧视环境,选择让自己舒适的地方
  患者B:那时候我从村里考到了一线城市重点大学,压力很大,长期被失眠困扰,后来,在大学校医院查出了中重度抑郁症。
  刚患病时,暑假回家,村里很多人觉得我是神经病,就像看傻子一样,根本没法在家里待。
  所以,我现在选择一直待在城市里,自己一边租房工作、一边治疗看病。每次回家都和大家说“我病好了”,这也算是抛弃病耻感的一种吧。
  ■加入病友群,病耻感就被淡化了
  患者C:我是机缘巧合加入了抑郁症病友群的,还有机会参加了线下的聚会,并认识了一位患病长达13年的病友,他经过个人不懈努力和治疗最终痊愈。在他的建议下,我不仅好好吃药治疗,而且也开始每天坚持跑步,希望能够改善病情。
  我在群里认识了很多人,大家病情都一样,谁也不会笑话谁,我们分享彼此的不快乐和进步,大家互相打气,这样对病情真的好有帮助。
  ■在网络上分享患病、治疗的经历
  患者D:我在贴吧、微博会定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治病过程,我觉得精神疾病没什么可耻的。大部分都是善意的留言鼓励我,或者也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我觉得社会还是很善良的。
  而且我认识的有的零零后病友,他们对待疾病的态度很轻松,不但不回避,有的还会开直播公开分享自己的治疗经历。他们比我更勇敢。任 璇整理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