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我心中的名医:他们让医学有温度

2019-08-13 11:16:07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我心中的名医:
  他们让医学有温度
  编者按:“消化内科钱家鸣教授获得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最神奇的是,她的母亲,著名精神疾病专家沈渔邨院士,居然和女儿一起进入了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她俩的名字出现在同一屏幕上!这种几率可能不会再现。”
  8月11日凌晨,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获得者、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学系主任尹佳在自己的微博写下如上参加名医盛典的体会感言,引来一众点赞。群星璀璨名家云集,国之名医盛典发掘名医、表彰名医,是为了推举医者榜样,更是为了弘扬医者初心。随着健康时报“我心中的名医”征文如火如荼,更多国之名医背后的故事以及大众身边的名医事迹也将得到逐一展现。我们期待您的参与与关注,更期盼您的来电与投稿!
  医心:他守护患者23天
  并口尝引流液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疾病研究院黄伟:8月9日下午3点,第三届国之名医颁奖仪式在人民日报举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疾病研究院院长叶啟发教授第一位走上奖台,领取“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当天一大早,叶教授就小心熨烫了自己的西装,并精心整理了发型——他细致认真地准备着这一属于医者的荣耀时刻。事实上,对于医者荣誉的珍而重之已经在叶教授身上持续了四十余年。
  1995年,在裘法祖、夏穗生教授的鼎力支持下,叶啟发教授在同济医院主刀实施了国内第一例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比以前耗时10~20小时的肝移植快了近一倍。但是当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的移植重症监护室,医院就在手术室开辟了一个术后监护治疗室供患者恢复。叶教授就在那里守护了患者整整23天,24小时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引流、换药、吸痰全都不假人手。为了确保患者的肝功能恢复良好,叶教授还屡次口尝患者的“T”管引流液,直到确认有胆汁的苦味……
  除了为患者衣不解带,叶教授还经常对患者伸出援助之手。青年时代的叶啟发教授曾经救治过一位农村患者,这位患者家境贫困,病好后就悄悄离开了医院。当时医院就扣了叶教授将近一年的工资,要知道那时候叶教授还身负一家三口以及贴补身在农村的九个兄妹的重担……在湖南开展第一例肝移植时,叶教授也曾想方设法向医院申请对患者的优厚政策,包括减免费用和特批患者在医院开设报刊亭和小卖部。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大概因为投入医学太多,叶教授常常难以兼顾家庭和生活,平时总是丢三落四,每天找手机、找钥匙是常态,大前年更是一年丢了4部手机!这种对生活的不拘小节与对手术和医疗的一丝不苟形成强烈反差。今年6月,叶教授的母亲因病辞世,这位七尺男儿一直为此暗自神伤。我想他最遗憾的应该就是没能再多抽点时间陪陪母亲。
  ……
  祛病除痛,终其一生。对于像叶啟发教授这样倾心医学的医生来说,名医不是名号,而是需要一生实践的信仰。让我们为这样的名医喝彩,向这样的名医致敬!   柔情:
  他是那个主动
  找患者聊天的人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读者李雪珍:看到健康时报“我心中的名医”征集,我和老伴马上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常州市中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耿辉。他不仅在急迫的情况下帮老伴妥善处理了胰腺癌,还一直关怀着我们,真正诠释了“医德”的涵义。
  2017年的8月,81岁的老伴因为排尿困难去常州市中医医院诊治,却被泌尿外科王盛主任发现眼球发黄、疑似黄疸。王盛主任马上联系了医院肝胆外科耿辉主任会诊,检查发现老伴的胰腺上确实有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占位。因为我有同学是医生,他们曾经跟我聊过不少肿瘤知识,所以我知道胰腺癌的进展很快,治疗一定更要抢占时机,能手术的一定要尽快手术。于是我当即对耿辉主任表达了马上手术的诉求,耿辉主任答应了。
  谈话完的第三天一早,老伴就被推进了手术室。当时我还叫儿子给耿主任包了个红包,但是耿主任说什么都不要,他说:“我们医生就是应该给病人治病,这是份内之事,不能收。”
  从8月23号手术到9月21号出院,老伴住了将近一个月的院,期间几乎每天耿主任都会去查房。他去的特别早,会亲自问每一位病人情况,还老是笑呵呵的,让人感觉特别温暖。因为老伴已经肝转移,我们后来还找了别的医院的医生治疗,但是这些医生的态度都没有耿主任好,治疗复查都不顺利。耿主任说,要是觉得别的地方复查不方便,还可以去找他,他可以给我们复查还可以推荐医生。
  时至今日整整两年,老伴都保持得还比较不错,精神各方面都很好。周围的邻居朋友听过这事儿都会说这么一句“你们怎么会选这么个小医院手术?效果还这么好。”其实治病好不好真的不在医院大小,而在为你治疗的那位是不是好医生。现在很多医生连病人问话都懒得回答,耿辉主任却是那个愿意主动去和病人聊天、询问病人病情的人,有这样的医生治病,想不好都难吧?!
  担当:
  只有他敢为我们高龄老人手术
  北京市海淀区读者张盛念:什么样的医生算名医?我认为光有技术不算,愿意为患者冒险、勇于担当的才算。不信请听听我的经历。
  我今年90岁,患静脉曲张五六十年,越到后来病情越严重:双小腿肿胀疼痛瘙痒,血管变形成蚯蚓状团块,还伴有色素沉淀像煤炭色……很多人叫这个病“不死的癌症”,我认为也并无夸张,因为它令人又难受又难看!
  这些年我在北京看了不少的三甲医院,专家们都觉得我的年龄比较大了,建议还是保守治疗,吃吃药、穿弹力袜,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我还是渴望能够进行手术彻底解决问题。2018年8月10日,我在健康时报上看见一篇介绍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治疗静脉曲张新方法的文章,便决定再去协和医院最后一试,女儿便给我挂了副主任医师叶炜的号。9月18日,我找叶医生看了第一次病。
  叶医生说我的病情严重,需要做手术,但是他还没有为这么高龄的患者做过手术,所以也建议我保守治疗。我说这些方法都用过,都不管用,并再三向叶医生表达手术的渴望。最后叶医生决定为我一试。
  在手术评估合格后,叶医生为我做了静脉曲张微创射频闭合术,在小腿上微创一两个小切口,由射频消融导管将能量以热能方式传递至静脉壁,使其收缩并闭塞。病变的静脉闭塞后,下肢血液即改变路径,经其它健康静脉回流至心脏。我的手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手术安排在了2019年元旦前。叶医生先为我做了左腿,待1个月后左腿和身体都恢复得差不多又为我做了右腿。两次手术都很顺利,术后我左右腿的症状大大缓解。
  与其他高龄静脉曲张患者相比,我无疑是幸运的。我们高龄老人看病,经常会被一些医生以年龄红线为由断然“拒绝”,其实我们虽然高龄,但可能体能体质不错,尚能耐受麻醉与手术时长,这就需要善于辨别、敢于担当的“名医”悉心鉴别、大胆施治。像叶炜医生,我认为就特别符合名医的素养。“医者仁心,悬壶济世”,不就包含着一份担当与冒险么?
  健康时报“我心目中的名医”正在征集,您在看病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名医?哪些名医让您感受到了医学的温暖与伟大?请与我们联系分享。投稿热线:010-65369668 13436601153蕫编辑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