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致辞

2019-08-13 12:40:31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医者成长之路
  有荆棘也有玫瑰,
  有平淡也有神奇,
  有起点却永无止点。
  他们,
  不畏从医艰辛,
  攻克病痛顽疾,
  保持勤奋耐心,
  不忘创新与思考。
  “有人说,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份处方就是关爱,医生要关爱患者,医院的管理者也要关爱我们的医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康德智
  “一周工作7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做医生的,工作时间不是9-9-6,而是6-10-7,甚至更多!这是医生为社会做的贡献和牺牲。”——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
  “名医的带动作用是很大的,成为名医之后,我发挥自身资源、平台优势,带动更多青年医生成为名医,为他们的成长添砖加瓦。”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副院长韩英  育才之道:
  为名医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康德智作为一名院长,我把自己定位为名医的创造者。
  我们医院有位医生曾说过一句名言:“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份处方就是关爱。”医生要关爱患者,同理,医院管理者也要关爱医生。
  我力求成为大家的贴心人,心近了才能同频共振。为此,我们建立了职工院长绿色通道,强制医生带薪修年假,让名医备受尊敬。
  助力名医成长贯穿了选才、育才的过程。
  住院医生强则医院强,我们始终鼓励年轻医生要有激情,有梦想,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有高度、有风度、有温度的“三度医生”,每年评选、表彰优秀住院医生;在人才的选拔上,我认为不能一味选拔,而更要注重公平的机会,让大家去竞争,大浪淘沙,最后沉淀下来的才是真金子,这种理念就是竞争。
  我们为名医成长提供重要的支撑,构建基于名医成长需求,并有利于名医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为名医成长保驾护航,建立更有利于真才实学人才的全口径制度,建立保障人才成长无后顾之忧的暖心制度等。
  在今年医院职工代表大会上,我提出了“干部10问”和“员工10问”,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团结协作。一个名医绝不是单打独斗能够成就的,团结协作出名医!名医是漫长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要打造的是实打实的名医,而不是网红一样的名人。因此,培养名医,我们永远在路上,培养名医之路上,我们将不断创新,这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
  精进之路:
  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提高了10%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 李 进
  一周工作7天,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做医生的,工作时间不是9-9-6,而是6-10-7,甚至更多!这是医生为社会做的贡献和牺牲。
  如果夫妻两人都是医生,回家怕是要吃盒饭。这就是医生的辛苦日常,但这艰辛非常值得!
  2015年开始,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类的第二大“杀手”。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肿瘤学治疗的方方面面,从优化治疗方案,到全程管理,这些都在帮助患者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让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在肿瘤医生的抱团努力下,现今的治疗手段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免疫治疗的进步使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提高了10%,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真正的好医生,是无奈又执着的。
  他们从死神手里,一秒钟一分钟、一个月半年一年地抢时间。
  医学的进步,是在医生与患者的密切合作中一次次柳暗花明,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成立20年来,一直贯彻以学术为导向,以服务为己任,团结协作、创新为宗旨,成立了世界第二大临床肿瘤学的团体组织,现拥有22000名会员。
  建立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理模式,对当今高发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显得非常重要,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就是要在这个领域发挥特长,为继续教育和多学科推广努力。
  名医效应:
  为青年医生创建成长生态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副院长 韩 英
  我是第一届国之名医的获得者,我和我的团队成为真正的国之名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名医的带动作用是很大的。我们科室的学科团队从过去的20多个医生和护士发展到现在300多人的团队,我非常感谢我的前面几任学科带头人,他们在我们科室的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大。
  我们科室在胃癌的研究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制订了亚太胃癌预防的计划,牵头制定了第一步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共识,在国际上开创了治疗肝病的新技术……
  成为名医之后,我也发挥自身资源、平台优势,带动更多青年医生成为名医,为他们的成长添砖加瓦。
  我目前是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的主任委员,也是中国医师学会内科副理事长,我和我的团队以及我所在的协会,都愿意为中国内科基础医学和基础教育做一些工作。
  只有我们把基础打好了,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国之名医,从而为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国家没有“医学科学家”的概念,但我认为,是我们国家的医学科学家,改变了医学诊断的未来,他们是真正的名家。因此,我建议国家明确“医学科学家”的称谓,明确真正能做医学科学家的专家大概有多少人,并且成立相应的科学家基金,从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净化医学科学家的成长环境,适当提高医学科学家的待遇。
  健康时报融媒体报道团 梁 缘 吕 霖 董颖钰 杨妙霞/整理,VPhoto/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