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抱怨无效社交? 先反省自己

2019-06-21 17:27:00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最近,“无效社交”成了一个戳心的热词。

  不管在学校还是职场,谈生活还是谈恋爱,无效交际都令人身心俱疲。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与人交往越来越不愿意付出真心与热情。

  转身不知谁是谁的社交很糟心

  在聚会上和一群陌生人嘘寒问暖,满屋子客套话,敬酒、扫微信、留电话号码,但是三天之后就记不清对方是谁……

  无效社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数量而没有质量。通讯录里、微信上热热闹闹几百甚至上千人,而真正能说上话的却没有几个。例如一些初入职场的新人,总是为了融入一个群体,不断调整自己,通过取悦别人获得群体青睐,变成“圈里人”。

  “通过讨好获得的人际关系没多少含金量,”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于雪竹直言,“这并不会给我们精神、感情、工作和生活带来愉悦和进步。这类社交活动都可以称做无效社交。”

  社会学家博恩思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1:25裂变定律:如果你认识一个人,通过这个人就有可能再认识25个人。这就是所谓的“人脉”。但这些人脉是否会为自己带来收益,是需要自我监视的。

  看下自己的社交圈,有多少是“人际泡沫”?相信那些根本不熟悉的人,甚至看到名字都记不清面貌……这些泡沫很轻易的就会破裂。正如《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所说:“你忙于交际、疲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高效社交在势均力敌者之间

  结交朋友时,我们容易忽略一个前提:关系平等,才能互相帮助。真正决定朋友圈质量的,是你的实力。“社交的本质是互惠,没有足够资本与人建立资源互换,再费力取悦别人也建立不了真正有效的人际关系。”于雪竹说,“道理很简单,你还不够强大,别人凭什么帮你。因此,与其从外花费精力去经营无效的社交关系,不如先丰富自己。”

  周国平学者有一段话说得很经典:“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须感到不安。”

  觉得对方乏味,或对方觉得自己乏味,这样的社交质量自然不会高。于雪竹建议,先将精力和努力放在自己应该做的事上,有效的人脉随后便会破门而入。所以有智慧的人总是懂得,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让自己变得强大,你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真心实意地交往,人际关系没那么多套路

  和谁交往、值不值得交往,不能太看重“功利”。真正的朋友,不是一时的玩伴,更不是“人脉”,这也是人们羡慕伯牙子期之交的原由。

  俞伯牙与钟子期初见时,前者已是杰出琴师,后者只是个打柴人,若以身份地位、涵养见识差别判定与对方接触是“无效社交”,也就不会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了。德国作家歌德曾说:“品格换来品格。”真诚可以在信赖的人之间架起心灵之桥。真诚地敞开心扉,对方也容易摒弃戒备与你交心。

  “善于交流只能决定某次社交活动你所认识的朋友数量,不会决定质量,质量是靠你用心去维护的。”于雪竹说,用心往往体现在一些细节之处:跟人聊天时尽量专注,不玩手机,认真听对方说话,让人觉得被尊重;还要尊重别人的习惯,比如点菜时问一下喜好,有没有人不吃葱和香菜、不吃辣等。

  另外,与人交往时我们总会给自己设置一些障碍,害怕和对方没话题聊,害怕得不到回应等。但其实只要怀揣真诚,往往会发现担心是多余的。美国总统林肯非常推崇真诚的品质,“如果你想赢得人心,首先要表现出你的真诚,让人相信你是最诚挚的朋友。”人与人之间无论是什么关系,都应真诚地沟通与交往。任何交往都不在套路,而是真心。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