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朱思泉:北京安贞医院特聘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发明智能化超声乳化手术系统,3D打印人工晶体人工角膜及角膜塑形镜等,独创生理性矫正近视的手术体系、老花眼的防控体系、人体疾病的系统性诊疗体系、互联网眼科医院体系、糖网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等,完成白内障及ICL手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35万余。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四上午
“很多老人的全身性疾病,都能在眼底窥见蛛丝马迹。”北京安贞医院特聘专家朱思泉介绍,很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甚至老年痴呆、老年人用药不良等问题,都能在眼部一探究竟!朱思泉建议,50岁以上中老人,有必要每年检查一次眼底,为自己建一份眼健康档案。
有一次,门诊上来了一位老人,家人带他来做白内障手术。朱思泉发现,这位老人跟普通老人有点不同,手舞足蹈,话特别多,当时他就怀疑是不是有认知功能方面问题,但家人倒并未在意。白内障手术之后,朱思泉教授把白内障手术中用超声乳化仪吸入的浑浊晶状体拿去做蛋白电泳,放到显微镜下一看,发现患者眼蛋白中的淀粉样蛋白-β和r蛋白水平异常,这意味着,患者很可能已经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需要进行老年痴呆的防控。
“我们的眼睛是唯一一处不用开刀就能直接看到血管和神经的部位。”朱思泉介绍,借助眼底镜,医生能看到视网膜、视神经乳头、黄斑等这些眼底结构,并通过对眼底的观察,比如血管、血氧饱和度,来了解慢性病进展。例如,血管痉挛、动静脉交叉压迫、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等症状,正是高血压在眼底的表征;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是严重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往往初期患者没任何症状,但视网膜动脉已经开始痉挛或硬化了——如果定期查眼底,就能早发现、早治疗。
一些用药不良反应,也可以在眼追根溯源。朱思泉举例,为了缓解胆绞痛、肾绞痛,临床上常常要用到一个药物阿托品。用了阿托品后,有些患者的眼睛突然就看不清了,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外科医生会很奇怪,就先尝试解决呕吐问题,按照肠胃疾病来用药,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如果患者本身有青光眼先兆,一旦不当使用阿托品,易致眼压急剧升高,引起青光眼急性发作,严重时失明还不知原因。
朱思泉本身学西医出身,但对中医很推崇。他认为,从用药角度看,中医不仅看局部,还会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个体的生存环境、饮食因素相联系,成为全面的诊病思维。
“用整体思维突破解决真正的疑难病症,而眼底可以成为一扇透视全身疾病隐征的天窗。”
相关阅读:三种眼病“拖”出来
尽管“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手段”的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但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仍然存在不少误区。白内障手术拖着不治,总想最后“一步到位”,当心三种眼病找上门。
风险一:青光眼
危险指数★★★★☆
“我的白内障刚到中期,都说要等‘熟透’了才能手术,到时候一步到位!”但没等到白内障“熟透”,青光眼就提前找上门来——视野缩小、眼睛胀痛、头痛……症状与体征纷至沓来。
白内障还会引发青光眼?没错!随着白内障的形成与不断发展,晶状体变质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体积不断膨胀。日夜长大的晶状体向前推动虹膜,挤压供房水外流的前房角,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便会导致青光眼。若眼压长时间居高不下,会压迫视视网膜上的神经和血管,最终会视神经萎缩会失明。
风险二:葡萄膜炎
危险指数★★★★☆
“不影响读书、看电视、用手机就缓缓治”,结果“缓慢病程”突然提速:几乎一夜间眼睛发胀、疼痛、怕光,视力也急速下降……医生诊断:葡萄膜炎。
葡萄膜是眼球壁的中间层。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和葡萄膜井水不犯河水,但在一些白内障患者身上情况有所变化,随着白内障病程进展,晶状体不断浑浊、肿胀、变厚,最终导致晶状体囊渗透性增加,晶状体中蛋白质渗漏,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眼球组织,导致葡萄膜炎。若干预不及时或不当,甚至引发失明。
风险三:老年认知症
危险指数★★★☆☆
三年前患上了白内障,随时间推移,即便手持放大镜也难以看清纸上小字。慢慢地,连认知能力也会出现问题——感情淡漠、时常忘事,甚至连生活自理都出现困难。
生理学研究揭示,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中90%依靠的是视觉。老年人患上白内障后视力逐渐下降,特别是文字辨识能力受损尤为严重。缺少了来自视觉的信息输入,认知功能便在“用进废退”中逐渐衰弱。
尽管白内障不是导致老年认知症的根本原因,却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推手之一。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