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2019-05-07 08:14:36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生与死,离别与伤痛,在各个病房不断上演。多数人面对“死亡”时都畏缩后退,不知所措。然而,每个人都掌握着生命的自主权,与其抗拒,不如和解,家属充分知晓和尊重病人意愿,才能做到生死两相安。

  三位亲历生死的医生眼中,什么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与告别?

  患者让生命的每一天都有质量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刘晓红:81岁的周老爷子曾因肾癌在协和做了手术,后来又因前列腺癌做放射治疗。2011年又做了胆囊切除,每次效果都很好。最近感到吃饭困难,又住进老年病房,经检查为食管癌。

  对于这样的高龄衰弱老人,如果给予过多治疗,对其身体机能也是一次次打击,可能就成了失能老人。老人要的是小心呵护,精心照顾,让他维持在一个相对好的状态。

  后来,经过我们团队综合评估后制订了干预方案,采用食管支架加局部放疗的方式,维持进食功能。“放置支架后,我又可以吃饭了。”老人从枕头下面拿出一页纸,上面是他作的诗:燕山细雨润浮尘,协和青青柳色新。华佗妙手登高台,坐对斜阳望流云。

  看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好不好,不是看他身份证上的年龄,而是要看他的功能状态。人的内在能力是躯体和认知能力的综合。随着增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衰老表现,如皮肤松弛、白发、老视眼、肌肉流失等;出现多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也叫老年病。中青年人患病以单病、急性病,住院医疗为主,而老年人会出现多种疾病共存,也叫共病,并有多种原因引起的老年问题或老年综合征,以及内在能力减退,从健壮—衰弱—失能—死亡。

  就像一辆6年以后的旧车需要年检,目标是能够平稳安全行驶,而不是仅关注车轮或照灯某个部件。这就相当于老年综合评估,从单个器官疾病诊治上升到关注全人功能状的医护照料。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提出了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五大原则。支持老人自立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并且要有尊严。推行医患共同决策,医方有责任详细告诉患方病情和多种诊疗方案及其利弊,医患共同设计出符合患者心愿的医护照料方案。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提高患者生命归途中每一天的质量。

 

  家属放手也是爱,生死两相安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胆囊癌晚期女性在儿子的陪伴下千里迢迢从福建来到协和。病人非常虚弱,饭吃得很少。这时探视家属带来了一杯酸梅汤,病人说我不想喝。百般规劝下,她喝了一口,说这么好喝,我还要喝。家人又说:“不行你不能喝多,你有糖尿病。”病人还是想喝,家属坚持不让喝。我说:“就让她喝吧,糖尿病在这时候不算什么了,让她满足一下味觉,对她是莫大的幸福啊。”

  那次我在查房问她最近怎么样?她面带微笑地说:“挺好的,谢谢宁大夫让我喝酸梅汤。”我说:“你要喜欢的话,让家人准备一箱放床底下,什么时候想喝都可以喝到。”这就是关乎生命质量和病人的愿望。我常在门诊告诉家属想吃啥吃啥,家属说:“真的吗?他们让病人忌这个忌那个。”我说,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的人可以这么说,咱们这情况就让他们吃吧,没坏处。

  前两天,一位患者的女儿说,我妈摔倒了,后来肺部感染,神志不清,眼看活不了了,我很愧疚。我说:“给妈妈弄点她喜欢的东西尝尝,虽然吃不了,放到嘴里擦一擦尝个味道也非常好啊。”她说:“这个主意太好了,我从来没想过。”家属做什么才能真正帮助病人?不光是帮着擦擦嘴,而是以各种方式表达爱、不舍和感谢,不要等人闭上眼睛再做这些。

  我们最近常用两句话是“放手也是爱”“生死两相安”。他要走了,就让他走,别揪着他、扯着他。生者万般不舍但欣慰与平静——我们要追求这样,而不是说死了之后,大家痛苦遗憾一辈子。

  患者真的离世了,生命停止了,我们做点什么?哭?大声地哭?我们不鼓励这么做。“听力是最后丧失的一部分”,虽然心跳停止了,但听力还在。您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告别,再来一次道谢、道爱、道歉和道别,替他整整妆容,擦擦身体,说说话,这些比什么都好。

 

  医生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万希润:几个月前,有个20多岁的女孩被用轮椅推进诊室。推轮椅的是她的父亲,年龄比我还小,但看起来比我苍老很多。女孩生下来就是脑瘫,智力迟滞,行动困难,还有严重糖尿病,言谈举止处处透露着生活的艰辛。

  女孩前些时候开始肚子痛,后来发现有个盆腔大包块、腹水,考虑为肿瘤。一般这样的病人,医生是不敢接的,治疗很困难,经济很困难,容易出纠纷。几经碰壁后,父母带着女孩来到协和。考虑到恶性肿瘤在年轻女孩极为罕见,更多的可能是预后尚好的交界性肿瘤,是不是该努力一下?听说我愿意努力尝试,家属很高兴。手术很困难,快速病理提示是卵巢癌。术后女孩儿进入了ICU。

  后来女孩还是去世了,我和家属谈话时,特想安慰他们:“我知道你们养大这么个孩子太不容易了……”没想到女孩的妈妈笑了一下说:“你不用安慰我,我们尽力了,这个结果我们能够接受。”

  过程中,大家都很努力,那结果满意吗?我对自己非常非常不满意。不做手术也许女孩能活更久一点,不会花那么多钱,病痛也许不会增加,但想到家属的笑容,似乎我应该满意,因为他们满意。但他们真的满意吗?我很困惑。

  我父亲是一名儿科医生,八十多岁时得了壶腹癌,身体无法承受手术、放疗、化疗。我们父子都是医生,对疾病有较明晰的了解,开诚布公地讨论了病情与治疗,决定放置支架,解决梗阻问题,姑息治疗,不采取激烈治疗措施,不做有创抢救。  一年多以后,爸爸过世了,生存期超过了这类患者的平均存活期。

  前些时候,我去青岛红十字奉献林看老爸,看着墓碑上爸爸的名字,我仍然困惑:我是不是还应当积极治疗一下,万一出奇迹呢?是不是我害了老爸?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困惑?因为我们是人,有同情心,有共情心。所谓共情,通俗地讲,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死亡是所有人的最终结局,关心每个即将死去的人,就是关心未来的我们。

  ■名词解释

  安宁疗护的理念,是通过由医生、护士、志愿者、心理治疗师等人员组成的团队,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减少身体疼痛的同时,更关注内心感受,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扫码阅读《安宁疗护,温暖地告别人生》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