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拖延成了年轻人通病

2019-05-07 04:04:04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迟迟不动手,最后关头熬了一个通宵,把论文赶出来了;

  磨磨蹭蹭不管是上班还是约会,总是迟到……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日前面向全国199所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

  97.1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或偶尔有“拖延症”。

  一些人每天上课都迟到,一些人拖延到赶不上飞机火车……

  拖延,似乎已成现代年轻人的通病。

  年轻人的拖延生活

  读了开头就再也没翻下去的书,报完名就再没去过的健身房,有的人甚至把小病拖成大病才去医院。不仅在高校学生中,许多上班族也有同样的困扰。

  媒体人王先生每天都在熬夜写稿,并非白天的工作有多忙,而是总觉得还有时间去完成。刷完手机看看电视,打开的电脑亮了暗、暗了亮,写出来的题目就是没有下文,直到交稿时间临近,才在深夜中坐到电脑桌前,心里祈祷着能更快速地完成。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所著的《拖延心理学》(Procrastination:WhyYouDoIt,WhatToDoAboutItNow)一书中,阐述了一个“拖延怪圈的陷阱”:在面对一个新任务时,先是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预期,想要早早地开始,充分地准备,最后漂亮地完成任务。但拖延者往往一直处在“想”的状态里,就是开始不了,不肯行动,而且一边拖一边伴有焦虑,整个过程特别痛苦。而这痛苦的过程和很差的结果,就是拖延一点点蚕食掉本应有的、漂亮地完成工作的幸福感。

  拖延看起来像懒惰一样

  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认为导致拖延的最主要原因是懒惰,27.03%认为拖延带来的最大后果是任务完成效率低,还有22.97%认为会耽误时间和工作。

  不过,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看来,爱拖延的人往往是太在意那个结果了,它还不同于懒惰。懒惰是不愿付出,不愿辛苦。而拖延却恰恰相反,拖延者往往在心里一直记挂着那些事,而且把时间线拉得很长,甚至不敢触碰那个结果。所以让人悲哀的是,拖延的结果看起来像是懒惰一样,都是让人迟迟没有前进。

  总体来看,拖延行为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过分追求完美,是最为常见的因素之一。比如,害怕开始的时机不是最好的而迟迟不去行动,就造成了拖延。有的是因为注意力分散,动机过强等。达·芬奇也是一位严重的拖延症患者,著名画作《蒙娜丽莎》他持续画了4年,《最后的晚餐》也画了3年。达·芬奇自己也倍感困扰,但是他的拖延更多的是因为注意力分散。每一次不断涌现的灵感,都会将其注意力吸引到新的地方而难以专注。

  遗憾的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往往只患了拖延的症状,却难以收获到惊艳的作品或结果。

  战胜拖延不妨“骗”一下自己

  有人说,“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不会再长出。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这也是很多人面对拖延的最大困难。其实在行动中改变拖延,有时候也很简单。

  宋崇升医生给出建议:做事前,可以在心理上“骗”一下自己。如果把要做的事情比作一项工程的话,那么就先撬动一点点,先给自己一个无关紧要的开始,抱着尝试、凑合、“无所谓”的态度来启动要做的事情。如果有几件事都在拖延,可以拣其中最容易的一件事做起,把拖延的事情集中精力摆平,就会获得战胜拖延的信心,获得“完结”的力量。

  请放弃完美,允许自己“犯错”。比如写毕业论文,可以这样假定:写不好也没关系,还有老师把关,先把初稿写出来再说。此外也要降低对结果的期待,不假定自己会获得如何好的结果,而是在进行中“尽人力”。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轻度抑郁的患者,也会存出现拖延。此时,拖延行为是一个心理疾病的信号,即经常的拖延,且伴有持续不良的情绪,或许已不再是简单的拖延症,而是存在抑郁的可能。这时需要到专科门诊来就诊。此外,如果拖延行为较重,即使没有心理疾病,也可以到心理门诊咨询,或许这个求助行为本身,就是改变拖延、重塑幸福的转折点。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