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限的急诊资源“急”起来,让搭车的“非急诊”暂且靠边站——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候诊。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承担着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医疗救治任务。本是没有门槛与成本的“加急通道”,现实中却常年成了一些非危重患者看病的“绿色通道”:挂不上号,去急诊;白天没时间看病,晚上去急诊……有调查显示,急诊就诊患者中,非急症患者比例占三至五成!
急诊不急,破窗效应之下,就是大医院急诊量逐年增长。北京市医管局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市属20家开设急诊的医院中,2012~2013年急诊量为年均200万人次,而2016~2018年达到了年均235万人次。增长原因之一,就是大量非急诊患者占用了急诊资源。
高速路的“应急道”,被各种非急诊的“私家车”占道堵塞,结果无非有二:一是秩序混乱,急诊科“急与不急一锅粥”;二是救命不畅,真有紧急状况或面临“无路可走”的风险。长此以往,医院难管,患者难安。
有限的急诊资源,应用在生命救急这个“刀刃”上。这个共识算不上新理念——2009年《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1年《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3年《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等,都将急诊分级制度写入其中,并且写明急诊救治范围主要为濒危和危重病人,包括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遗憾的是,现实诊疗中“急诊分级”却寸步难行。
不分先来后到,让出救命通道。北京市医管局推动的“急诊分级”一方面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管理,科学评估、合理安排就诊顺序;另一方面由“人+仪器”双重合作也保证了分级的科学公正,尽最大可能让危急病人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从急诊扎堆到急诊分级,既是秩序的重塑,亦是理念的更迭。美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实行了急诊ESI(急诊严重指数)分级诊疗制度,其他国家或地区也开始用价格杠杆引导患者理性就诊。比如有些保险公司对于其认为的“非必要急诊就医”,将不承担医疗费用报销等。
不仅如此,“急诊分级”最大的功劳还在于培养全社会“将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的公民意识。所以让“急诊分级”成为常态,患者亦要打破惯性依赖,助力急诊真正成为畅通的生命应急通道!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