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9-04-16 12:52:08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当孩子没考好,该怎么做?

  当家长问:“你为什么没考好啊?”这个具有很强的指责的力量,孩子听了什么感受?如果把问句外化成身体的语言:妈妈叉着腰,伸出一只手来指着孩子,问:“你为什么没考好?”伸出来的手就像一支长矛,直直地指向孩子。孩子感受到指责的力量,本能地竖起一个盾把这个矛挡回去。所以孩子一定会逃避,他会说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肚子疼,或者别人怎么样,总之不是他的错。

  这时要怎么办?首先要转换站位,别和孩子站对面,而是和孩子站在同一方向,一起看着卷子说:“这个成绩不够理想,我们来看看原因是什么。”我们没用矛指向孩子,孩子就不需要用盾来防御,会跟我们一起看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孩子说没考好,是因为考试前作业太多了,没有时间复习。怎么办?说“都是你平时作业没有按时做好,所以考试前要补作业”?

  不行!要问孩子:“下次考试前可不可以跟老师说让他少留点任务,这样就有时间复习了。”孩子说这不行,这时我们说:“那你下次就得早点准备,说不定下次考试前老师还留这么多任务。”不直接讲方法,给孩子留一个问题,留一点时间让他去琢磨,去找办法。

  带领孩子找到原因后,不要去评价对错,要顺着孩子找到的原因往下走,将外部的原因变成内部的原因;失败时做能力的暂时归因,成功时要将成功因素发展为稳定的品质。把掌控权交到孩子手里,就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摘自《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田宏杰著,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陪写作业气出病?要学会管理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妈妈陪孩子写了三年作业,最后竟气出了心脏病,进医院做了心脏手术。看似一则笑话,其实反映了很多父母的无奈。

  我认为,陪孩子写作业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行为。如果你工作时老板或领导一直坐在你旁边唠唠叨叨,指手画脚,你会不会心烦得要死?对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也需要被信任、被尊重、被理解。所以,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我的建议是,要像带团队那样管理孩子。

  第一个原则是信任、放权。告诉孩子,我相信你自己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你一定要学会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事情。

  第二个原则是目标管理。对于孩子的某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家长给出具体的完成时间和完成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第三个原则就是制定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约定好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了目标,会获得怎样的奖励,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目标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食言。

  在执行的时候,还有两个注意事项:一、一定要狠心“逼”一下孩子,不能太心软。我女儿刚开始写作业时总是喜欢开小差,我就在旁边给她放置了小闹钟,过了规定时间她还没有完成作业,我就收走她的作业,让她第二天把没写完的作业交给老师。执行过两次之后,她知道了妈妈的“厉害”,彻底改掉了写作业磨蹭的习惯。二、不陪写作业,但和她一起做时间管理表。

  摘自《我用阅读教育孩子》,周璐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放轻松,接受孩子和你想象不一样

  很多父母说,虽然知道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什么,但自己免不了总为孩子担心,想“为他好”。实际上,“为他好”的背后是自私,是不敢或者不愿让孩子成为他本来的样子,只想让他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

  我有个朋友是个摇滚青年,抱着吉他到处去唱歌,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爸妈担心他不稳定,苦口婆心地劝解。他挣扎了五六年之后,终于回到老家,从事稳定的工作。我再见他时,他的确“老实”了很多,老老实实地上班。父母这次放心了,孩子成为父母想让他成为的人了。

  所谓的“为他好”,常常是代表着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我们其实要学会接受,只要孩子不成为犯罪分子,不危害社会,我们就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况且,孩子成为犯罪分子的可能,只来自扭曲的教育环境,比如天天挨揍。父母不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和行为习惯,恶果会随之而来。父母要勇敢地接受孩子成为跟你想象的不一样的人。

  我爸从未想过我成为现在的样子。此前,我去中央电视台,我爸说中央电视台不稳定。后来,我考博士、当老师,我爸说:“中央电视台那么好的工作,你就不要了?”我在北京创业,有自己的公司。我爸说:“回西安吧,西安好。”直到我办了读书会,他听了我讲的书,说还挺有意思的。

  孩子有可能给你带来很多的惊喜,只是他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认识到这一点,父母就容易放松很多了。父母放松了,孩子才能放松。

  摘自《读懂孩子的心》,樊登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做家务应不应该给零花钱?没必要

  多数家长并不认为,花零用钱可以让孩子练习管理金钱以及孩子应该免费做家务。他们认为,付钱让孩子做事是让孩子面对真实世界的很好的训练。他们也担心,给孩子零用钱却不要求其做家务作为回报,会让孩子变得懒惰,让孩子认为获得零用钱是理所当然的。

  很少有人会问孩子,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想法。相信你如果问了,孩子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大受启发。在1904年出版的一本论文集中,布兰奇·迪士摩搜集了各年龄层的英国小孩所写的文章。“孩子做家务应该收钱吗?”在9岁的孩子里,有66%的孩子认为做家务应该得到报酬;但对13岁的孩子来说,只有36%会这样想。

  这4年的成长改变了什么?迪士摩指出两点:孩子越来越意识到,家里的每个人都应该为家里做贡献;要求付费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变得一切以金钱为目的。

  这个研究很古老,论点却历久弥新,孩子的看法是对的。如果家长在家里忙东忙西也没人给钱,为什么孩子可以拿钱?家务就是家里每个人都要做的、让家庭生活可以顺利转运的事。让孩子学习适当的工作伦理是很好的想法,但家长可以用难度更大、不那么寻常的任务,比如那些如果不找孩子也可能会找其他人来做的事,来教他们理解工作伦理。即使想让孩子知道老板是如何评估工作表现的,也不适合用家务来练习,因为他们将来不大可能为父母工作。不如让他们在打工时从真正的老板那里学习这些。

  摘自《反溺爱》,【美】罗恩·利伯著,林丽雪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