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妈,你把我照顾得太好了

2019-03-29 08:31:43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前不久,同事孙阿姨的女儿从国外打电话回来,说自己在国外生活得非常不愉快。

  孙阿姨的女儿是个超级学霸,从小乖巧听话,顺理成章考上了美国的大学。但是到了那边才知道,她的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在同龄人中只能算是个“渣”。

  她和母亲说起自己的烦恼,言语中竟然有了怨怼:“妈,你以前把我照顾得太好了,但是出了国,我才知道,自己竟然还是个小孩子!”

  孙阿姨嘴上安慰着女儿,但是心里很难过,她不知道一向自信的女儿语气里怎么竟然出现了卑怯,也不知道自己曾经对女儿无微不至,怎么就错了?

  其实这是很多家庭面临的局面。

  父母对儿女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女把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视为理所当然,但是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却渐渐显露出来,这种不成熟即使不流露于表面,也根植于内心。

  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目前9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一片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以后会过什么样的人生,他们在专业的选择上多数是听从父母的建议和安排。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因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帮他做决定,而封杀了他成长的空间。

  中国父母没有耐心让孩子去试错

  我们父母或多或少都做过这样的事:追着孩子给孩子穿衣服,强迫孩子再多吃几口菜,催逼甚至监督孩子写作业,提醒他见到邻居打招呼……

  很多人认为这些是父母分内的义务,但如果做得太多太细太极端了,就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干涉。

  我有个妹妹,每天早上她的母亲都要叫她起床,只要她有超过30秒没动,母亲就会一直在床边催她,而且分贝越来越大,简直就是一只尖叫的闹钟。

  且不说任何人起床时都需要时间去适应,退一步讲,你不叫她起床她就不知道自己起床吗?其实,让孩子学会自己按照学校要求合理安排入睡、起床、吃早餐的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怎么学会?其实很简单。如果她起晚了就会迟到、会挨批,但她也从这些惩罚中学会了,到底该怎么安排我的时间我才能按时到校。

  但是我们往往没有这样的耐心让孩子去试错,她每天只是在你的催逼中满含着怨怼起床,一家人剑拔弩张,孩子带着这样的糟糕心情吃早餐、上学,而她永远不知道她的妈妈这样晚上催她写作业、早上催她起床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在孩子的童年里扮演的就是一只尖叫闹钟的角色。只要孩子一刻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行事,我们就一刻不能停止尖叫。

  事事干涉的背后是父母的不信任

  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孩子你是最棒的,但其实这种干涉的背后是我们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不相信孩子会自己吃饭,不相信孩子会懂得冷热,不相信孩子会自己穿衣服,自己起床,自己做作业,甚至不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个好人。所以,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旁边唠叨、提醒、把控,害怕他长歪了。

  可惜,家长对孩子的干涉,表面上看属于过度呵护、溺爱导致孩子独立性差,没有自主权;从深层次讲,这种行为和思想上的包办将直接导致孩子内心成熟缓慢,没有力量感,而且非常不自信。

  曾经有一个名牌院校学生说:“进了大学后我才发现,20多年来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干。在家里,学习以外的事爸妈都不让我做。最让我苦恼的是,在同别人交往和社会阅历方面我也不如别人,显得那么幼稚,这让我很没面子很自卑……”

  孩子自己认为对的,依照自己的经验去做,和家长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要求他去做,给孩子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前者是孩子建立自信、独立成熟的必经之路,后者却是家长对孩子精神的阉割。

  放手与信任胜过一万句“你最棒”

  董卿这位才华出众、掌控力超强的主持人一提到自己的童年就忍不住潸然泪下。

  董卿的爸爸是一位狼爸,曾经要求她一识字就背诗,青春期不许照镜子,从初中开始就打工。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董卿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父亲对她的严格要求和严加管教;但不可否认的是,父亲对她的控制也让她失去了一个女孩自由成长的快乐。

  她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光环围绕,却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尊重和信任,她活成了父亲所希望的样子,却未必是她最想成为的自己。

  我看过一幅漫画,印象非常深刻。平地上本没有沟壑、荆棘和沼泽,可是却被人为地架起高台,摆放好梯子,让孩子从上面通过,看似协助,实则为孩子增添了新的障碍。

  对孩子来说,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走过这片空地,正像漫画中所说的:“只要给他们两条腿就已经足够了。”可是我们的父母大多是充当了孩子的“轮椅”或“拐杖”,把孩子禁锢在了自己给孩子划定的范围之内,其结果是孩子离开了父母寸步难行,甚至不会走路。

  我们该怎么做?第一,真正相信我们的孩子。第二,让孩子接受自然的惩罚。第三,家长也要成熟,也要长大。把眼光拉回到自己身上,自己成全自己的愿望,从控制转变为放手。

  生活中的允许与接纳,行动中的放手与信任,胜过一万句空洞、虚伪的“孩子你最棒!”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