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李 宁 毛圆圆/文 杨 欣/图
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
近日,北京朝阳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多家医院举办大型义诊活动。
或是突发性聋信号
蝉鸣声、嗡嗡声、电视机调台的声音、流水声、沙沙声、开锅的声音、心跳声……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耳鸣。“产生耳鸣的原因很多,排除疾病性耳鸣和精神心理性耳鸣幻听以外,还可能是原因不明的单纯的主观感觉,又称主观特发性耳鸣。”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春燕说,在门诊经常碰到耳鸣的病人。发病时间不等,有几天、几年甚至长达几十年的,发病人群多半是忧郁、多虑、敏感的中老年女性,或是感情比较细腻的青年男性在过度劳累后发生。
王春燕指出,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班劳累或者没有休息好的时候,耳朵会突然出现高调的尖叫声或嗡嗡声。白天一忙起来就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是到晚上夜深人静时,耳鸣就会格外严重。人越疲惫,耳鸣就越频繁,影响睡眠。有部分患者甚至会产生焦虑情绪。
耳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很有可能“鸣久必聋”,王春燕提到,突发性耳聋近年来呈高发趋势,“突发性耳聋在十几年前出门诊时一年也见不到几个,现在则每周都会遇到。其治疗最佳时期为发病后的一个月内,超过一个月再接受治疗,效果欠佳或将造成永久的听力损失。”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医师张祎指出,虽然人们常说“鸣久必聋”,但耳鸣本身不会导致耳聋。当耳部患上某些疾病时,耳聋和耳鸣可能会相伴发生。例如,突发性聋患者,耳鸣常伴随耳聋出现,也可发生于耳聋之后。梅尼埃病患者除了发作性眩晕和波动性听力下降以外,也可能伴随耳鸣的波动变化。
未必是耳部问题
张祎指出,不伴有听力下降的耳鸣多是由于生活中的“不注意”,例如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不足等原因。长时间戴耳机在嘈杂环境下听音乐,经常出入迪厅、KTV、射击场等噪音比较大的场所,也会引起耳鸣甚至听力下降。部分女性患者会在妊娠和月经期产生耳鸣。但是需要警惕,有些耳鸣也可能和身体的某些疾病有关系。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会影响到全身血管,耳朵也不能幸免,也容易出现耳鸣。”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欣介绍,耳鸣也和其他的一些血管类疾病有关,比如颈静脉球体瘤、血管畸形、血管瘤等也会引起耳鸣。耳部血管和骨质结构的某些特殊情况可能会使患者听到脉搏样的耳鸣。来自颈静脉的耳鸣多为嘈杂声,来自动脉的耳鸣与脉搏的搏动相一致。
此外,过量使用耳毒性药物,耳部疾病,包括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听神经瘤、鼻咽部的肿物等都能引起耳鸣。”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也能引起耳鸣,如植物神经紊乱、脑供血缺乏、中风前期、低血压、贫血、营养不良等。
耳鸣也可能与情绪有关。当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去甲肾上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内耳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血流量减少,内耳供氧不足,也会导致耳鸣。
耳鸣不是病,但是疾病的信号。王春燕提醒,出现耳鸣一定要先找到原发病变,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耳鸣与身体状况无关。
是可以预防的
李欣指出,由于耳鸣的发病机制、病因有部分尚未弄清楚,所以,耳鸣的治疗依然是世界的难题,目前治疗耳鸣的方法分为很多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松弛治疗、掩蔽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各种理疗及手术治疗。
因此,耳鸣的预防非常重要。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要注意噪声防护,如减少噪声源或佩戴防护耳罩、耳塞等。不要长时间、大音量在有噪声环境中使用耳机,地铁、公交车的背景噪声达70分贝,在嘈杂环境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长此以往,可能会对听力造成一定的损害。
耳鸣还与睡眠和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耳鸣,王春燕建议,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耳鸣,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按时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激动;适当运动;戒烟限酒。
“咖啡因和酒精常常可使耳鸣症状加重;吸烟可使血氧下降,而内耳毛细胞又是一种对氧极其敏感的细胞,所以缺氧会对毛细胞造成伤害。”李欣解释。
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耳毒性药物,保护耳部头部免受外力作用,避免外伤。有慢性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疾病病情进展,保持血压、血糖等处于稳定良好水平。如果耳鸣的声音比较轻,可以试试压耳屏(耳朵上遮挡耳道的小凸起),耳鸣可以很快消失。如果耳鸣响个不停,影响情绪、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