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老人的孤独从来不说

2019-03-01 18:17:22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让我深深感到了什么叫“孤独”。
多少年来,我一回到家里,已经熟悉了那种家庭氛围,一家人热热闹闹,但有时也挺烦的。如今,三个孩子都长大了,一个个都出去留学了,为了照顾孩子在海外的学习,先生也经常出国。
前段时间,老公把小儿子送出去了。那天我从剧场回来,甭提多开心了,仿佛又回到单身状态了,这么大的房子就剩我自己一个人!喝着小酒,跳跳舞,觉得可幸福了。
但这种幸福感大概只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吧,五个多小时后,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没事找事地到儿子房间看一看,再到女儿房间看一看,其实这时,已经有什么走进了我的身体里——“孤独”。
突然发现,我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空巢老人”的状态。对于这个发现的思考,不仅指向了我自己,同时指向了另外一个我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人——我母亲。
我突然想到我妈妈已经空巢二十多年了,每一天每一刻她都这么过来的。我才过5个小时就开始有点儿受不了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是我这5个小时的多少倍!我和我姐姐都不在她身边,她是怎么熬过这么些年的?
妈妈年轻时在国企做翻译工作,50多岁时辞了职,到北京过起了北漂生活,开了个小小的旅行社。最艰难的时候,骑着板车把客人从饭店一直送到首都机场。
一个快80岁的老太太了,天天把头发染得黑黑的,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门谈生意。还告诉我,不能不染头发,没有人愿意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签合同。我说,妈,您再把头发染黑了,也没人跟您谈合同,年轻人都谈不下来的合同,您就更谈不下来了,但我妈特严肃地跟我说,哼,等我签了合同你就知道了。
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退休后,就是跟社会脱节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们无论在哪个阶层都需要被社会、被家庭、被周围所认可“我的存在价值”。当存在价值体现不出来时,心里会产生很多落差。
中国老人可能把太多晚年生活寄予在后辈、晚辈身上了。有孩子、有孙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觉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但这是以前,这一代的老人,面临着我们国家数百年没有过的变局,就是“四世同堂的梦想”只能停留在电视剧里面了。
我母亲也有这样的心理需求:不想被社会所抛弃,觉得社会还是需要她的。用积极的态度,甚至说用假装热闹的生活,来驱散、填补那份只属于她的“孤独”。
我特别了解我妈的孤独,她一给我打电话,如果是在挑毛病,那肯定是她心情不好,也是她最孤独的时候。于是就找点儿茬跟我吵个嘴。当时我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就直接问她,妈,是不是没钱了,给你寄钱吧。
其实不是。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他们在精神上也需要更多的关注。
你有问过你爸妈关于孤独的问题吗?如果他们说,不孤独。那你一定要小心了,因为没有人把孤独挂在嘴边,说,儿子,我孤独。不会的,尤其是中国人,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口是心非,是中国人的特长,更是中国老人的特长。  据公众号“所有人计划”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