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新年特刊·编辑祝福

2019-02-08 03:28:00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积极  不过消极抱怨的人生

  健康时报心理版编辑 毛圆圆

  丧文化在当代年轻人中悄悄传播,他们每天都在吐槽、抱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大多数时间都被负能量包围,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成为了一个慢性抱怨者。

  美国心理学家Kelly教授在1979年发表的论文表明,抱怨是影响亲密关系的第三大杀手。慢性抱怨者很可能会在不断的抱怨中失去伴侣的信任和耐心。

  而且,当抱怨变成了习惯,它将改变人的大脑结构,使这种负性思维习惯根深蒂固。同时,那些慢性抱怨者往往会一直把生活聚焦在问题上,不去思考破解之道,说到底,他们根本不想解决问题。

  假如你身边有一个人总是一味地对周围人抱怨,那么,他们势必会陷入孤独中,他们的挚友、配偶和孩子也会忍受不了他们的抱怨而远离他们,抱怨只会让人陷入孤独。

  那么,怎么改变脱口而出抱怨的习惯呢?

  美国心理咨询师威尔·鲍温开启过一场风靡全球的“反抱怨行动”——21天反抱怨行动。

  他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做到连续21天都不抱怨。只要参与者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计算天数。如果参与者可以连续21天不更换手环的佩戴位置,那么参与者就在这场行动中胜出了。

  抱怨者可以试着用一下威尔·鲍温的方法,也可以用记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每次抱怨的内容,做一个抱怨清单。写下抱怨的时间、抱怨的原因,以及尝试做的解决方法或者为什么不去解决。认真反思过自己,你的改变也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坚持 培养饮食好习惯要花点心思

  健康时报饮食版编辑 乔靖芳

  “道理都懂,可就是坚持不下来呀!”用这句话来说日常饮食,再合适不过。

  以前我常常质问爸妈,“做菜少放点盐,你看你们现在的血压都有点高了。”我爸就会理直气壮地“怼”回来,“我知道吃盐多不好,但不放盐感觉饭菜啥味儿也没有”,饭桌上还总放一小盘咸菜。老年人的思维难转变,年轻人总好点吧,其实不然,我有个表妹,本来就胃不好,还总早上懒得起床吃早饭,我一唠叨提醒她每天要吃早饭,就嘟着个嘴说“我知道,可是起不来,实在没时间吃。”

  在吃饭这方面,很多人缺少的并不是对知识的了解。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了解,控制油盐糖,按时吃早饭,适当多吃点粗粮,水果蔬菜每天都得有。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甜饮料比白开水好喝,用高筋粉做出来的馒头比用粗粮做的更暄腾,面对味蕾挑拨,谁能真正抵挡得住诱惑。

  当然,假如你花点心思,就会发现坚持好的饮食习惯其实并不难!比如我是这样教我爸妈减盐的,觉得没味儿可以倒点醋,作为爱吃醋的山西人,这是最容易接受的;煮面放点香菇,有了酸味和鲜味,也就不那么在乎咸味了。对于那个总喊没时间吃饭的表妹,我也有招,告诉她可以在洗漱间隙,煮个鸡蛋、烫点蔬菜倒点醋和香油,热一杯牛奶,十多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

  只要开了头,尝到了甜头,自然就会一直做下去,成为健康的饮食习惯。当然,只要大方向没有偏离膳食指南,不必追求刻意什么东西要每天吃多少克,这样下来,你的饮食习惯,将不再是费劲地坚持,而是快乐地享受。

  防病 吃动结合防慢病

  健康时报肿瘤版编辑 张 爽

  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问问身边超过60岁的老人,十个有八九个跟这三个疾病在打交道。为什么我们老了就一定要和疾病挂上钩呢?

  年轻的时候,有人走路上班,有人骑自行车上班,有人开车上班,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开车的,说明他经济条件不错。到了老年,有人走路去菜市场,有人骑自行车,还有人坐着轮椅去买菜,我们羡慕那些能走路、骑自行车的,说明他们的健康银行储备得好。

  运动,始终是防控慢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癌症就跟“宅”有很大关系。久坐不动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有正相关性。几乎在所有的防癌建议中都有:规律运动。通常的建议强度不需太高,要有规律,能够坚持。很多人习惯将运动当任务,这样会有压力,其实违背了运动防癌的原则,我们做运动的时候不能有压力,以做完之后感到愉快为准,也只有这样的运动方式才最能提升免疫功能。

  慢病也是“吃”出来的。以糖尿病为例,这是胰岛功能无法满足身体需要的一种疾病,患者得病后如果不注意饮食,糖尿病会一步步恶化。宁光院士就曾说道,高热量饮食、饮食结构的不合理、运动不足、久坐的生活方式等都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尤其是甜食与糖尿病患病率正相关。

  吃得多、动得少,自然就会肥胖。肥胖会增加癌症、糖尿病与心脏病的发病率。举个例子,与腰不粗的胖人相比,腰粗的胖人腰围每增加9.5厘米,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分别增高29%、30%、32%。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迈开腿,管住嘴,慢病才能防住!

  舍得 养孩子要学会放手

  健康时报婴幼版编辑 林 敬

  育儿是件大事,育儿的事却又尽是些小事,为了让孩子做好每一点小事,很多家庭每天可能都要经历一番“鸡飞狗跳”:比如你只是想让他自己好好刷个牙,结果他就是不听;生气的你威逼利诱之下,他终于妥协了。但下一次,“不听话”又开始上演了。

  老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养孩子,又何尝不是?因为凑得太近,所以看孩子时,总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对。难怪有人说,让孩子听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和邻居换一下孩子。

  虽然只是句玩笑话,倒也可以给我们些启发:养孩子的时候,不要做劳心劳力的指导者,而是尝试退一步,当个安静的观察者。不仅家长省心,孩子也会变听话。正所谓:有舍,才有得!

  儿童天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剥夺了他们这种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欢迎。与其让孩子讨厌,不如放下唠叨和干预,让他们适当地自由和放纵。

  “一岁不离身,三岁不离手,七岁不离眼,再大一些不离心”,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学会懂孩子和等孩子。

  就像动物界的老鹰,当小鹰长出羽毛后,老鹰就会强行将小鹰啄出窝,让小鹰学会自己飞翔。孩子也只有从自己的经验中成长,从不断的错误中学会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拥有强健的翅膀。

  长大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分强调服从,孩子反而会失去自律的机会。如果能退一步等一等,给孩子思考、决定和管理自己的机会,他们反而会体谅我们,尊重我们。

  成长 彼此成长是婚姻最好的模样

  健康时报女性版编辑 刘玫妍

  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习惯,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长。这种成长是流动的,总有人走得快一点,关键在于走得快的人愿不愿意等,走得慢的人愿不愿意跟。

  好的婚姻让人舒适,这种舒适有时容易让人“犯懒”,懒于情感的经营,懒于个人的成长。当妻子抱怨丈夫不做家务,忘记纪念日……当丈夫抱怨妻子只会看孩子,什么都做不好……这种“懒”就已经让婚姻失去了平衡。哪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婚姻不过是个人修行的另一个起点。

  在这个修行场里,男性常被鼓励重视事业,女性常被鼓励重视家庭,于是男女双方一头扎进自己的修行场,各自为营各自累,但都觉得对方好像很轻松。于是,她抱怨他不顾家,他抱怨她不懂事。

  最可怕的是,一方积极上进,一方安于现状。尤其是女性,一直被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一句“我养你”就会让你滑下去到达极乐。当你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你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耗尽。而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有些女性总说“为孩子而活”,其实,孩子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爱。当你为自己活,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你会拥有不曾体会的成就感。活力,让一个女人永远年轻,事业给女人带来格局的转变。

  婚姻里,最不能停的是成长,当另一半爬上高峰,而你还在谷底徘徊,你不能指望另一半不停回到谷底去拉你,你也需要努力爬上高峰,所以,双方的同步非常重要,如果你甘处谷底,矛盾难以避免。拒绝成长,是婚姻中的大忌。

  归零 归零是老人最该有的心态

  健康时报老人版编辑 梁 缘

  三年前,白发苍髯却胸肌赫然的79岁老人王德顺,走上T台,向大众宣告:魅力可以与年龄无关。佝偻、虚弱、蹒跚……不应该成为老年人的标签,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也该消停了。

  北京的一项针对志愿服务的意向调查发现,相较年轻人,北京的老年人更愿意为社区服务,更愿意参与社区教育工作,他们中的80%能通过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区做出贡献,为社会服务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83.6%都有智能手机,也都会使用微信。实际年龄固然不能改变,但心理年龄,以及通过积极运动、养生而获得实际身体素质是可以更加年轻态的。

  这种身心“年轻态”的结果的触发点是什么?

  拥有好的心态,拥有时刻学会归零的心态。

  现在流行说“无龄感”,意思是人能抛开自己的年龄的约束,跟随着自己的心意,让自己保持并拥有一份与年龄无关的青春式追求的生活方式。

  “生命只有疲倦时,而没有衰老时。”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朗格教授通过一个“穿越时空”的实验证实了一个观点——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年龄增长,老年人看到的是疾病累加,身体机能衰弱,但却看不到阅历经验的积累,亲友朋友圈的扩大,只看到递减效应,而看不到岁月馈赠。对年龄的在意,也许会成为一道束缚魔咒,老年人因此恐病又疑病,把“夕阳红”过成了“晚年丧”。学会心态归零,适当“放飞自我”,积极参与社交,让晚年多几抹亮色。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