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初为人父,不太懂得陪孩子,很正常,没有男人天生会当爸爸,但是,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爸爸的参与。缺少了父亲的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不够完整的。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去年,有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朋友圈里刷屏,作者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小姑娘,因为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让其经常加班、出差,陪孩子的时间极少。
日记中,小姑娘“控诉”了爸爸的种种“不是”,她说自己甚至冲爸爸喊道:“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日记的最后一句,“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些话戳中了不少初为人父、为生活奋斗而忘了陪伴孩子的家长。
人们常说中国家庭很多都是“丧偶式育儿”,其实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很多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都是缺失的。
物理上缺失:父亲常因工作、出差、应酬等多种原因远离家庭,早出晚归,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相处。
情感上缺失:大多数家庭中,父亲即使在家也很少和孩子进行情感互动,对孩子缺少足够关注,孩子甚至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情感上缺失在生活中尤为常见,比如在家只顾玩手机打游戏,不回应孩子情绪,教育孩子只是单纯训斥惩罚,和孩子情感互动的时间很少,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妈妈,当起了“甩手掌柜”。
父亲的角色有多重要?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是孩子第一个认同的榜样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第一个认同的榜样就是父亲,在父亲的身上,孩子能观察到很多东西,什么是男人,什么是父亲,什么是丈夫,这些从小建立起的认知,对孩子影响都是终身性的,孩子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模仿,拿男孩子来说,他们常常会以父亲为榜样,很多影视作品中常常有这样的台词“我将来要成长为像爸爸那样的男人!”
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会不断模仿和学习父亲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在父爱中,男孩更容易找到方向感,一旦父亲缺失,孩子找不到模仿的对象,对于男人的概念就会有所偏差。
父亲还会影响孩子成年后与异性的亲密关系。对女儿来说,爸爸不仅影响着女儿的择偶观,还影响着女儿人际关系的建立,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陈鲁曾说:“父亲是对女儿最有影响力的男人”,女儿跟父亲的相处模式会搬到女儿成年时期跟男性的相处中去;对男孩子来说,如果父亲没有向他展示正确的尽职形象,长大后他也很可能成为一个,不参与孩子生活的父亲。
父亲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
当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孩子有机会接触大人多元化的行事风格,也能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这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爸爸和妈妈的思维方式不同,比如爸爸的理性与妈妈的感性都能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思考,在爸爸的影响下,孩子为人处世会更加理性,避免情绪化,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父亲良好影响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断,思想更加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
养孩子需要巨大的时间成本,很多父亲常以工作为由拒绝陪伴孩子,其实只是不愿意为尽父责做一点点改变和抗争,事业有成的男人与育儿有方的爸爸绝不是相对立的。
缺席的父爱是孩子最渴望的温暖,也是妈妈给不了的温暖,在孩子心里,父亲的角色谁也替代不了。
相关阅读
爸爸跟孩子关系好,是妈妈最大的幸福
最近,我的爱人对我说的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她说:“其实我现在最幸福的,不是孩子不哭不闹或者我可以多些时间休息。现在让我感觉最幸福的,是你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好。虽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宝贝的关系很好,给宝贝的爱也很多,但都不足以让我感到有多幸福。”
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在三岁以前父母都陪伴在身边,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最好的,可以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陪伴也能让孩子学会在他长大后怎样和一个男性相处,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一个男性的榜样。
作为老公,陪伴照顾孩子,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还可以为妻子减轻照顾孩子的压力。长辈们的帮忙虽然可以缓解宝妈们的压力,但与老公的这层亲密关系才会让她们觉得更加贴心温暖。
夫妻双方的结婚时间越久可能出现的问题越多,距离可不一定产生美,丈夫的远离有可能会使夫妻关系亮起红灯。一家三口的相处有利于夫妻感情的增进、夫妻关系的维护。
(白京翔)
缺乏父爱的孩子问题多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 丛中
父爱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如果爸爸经常不在家,或者属于离异家庭,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只与妈妈打交道,跟妈妈之间形成“封闭的二人关系”,相互之间界线不清,互相控制,纠缠不清。这样是不利于孩子个体化、社会化的形成的。
如果爸爸在家,但是爸爸是一个“窝囊废”,常被妈妈骂得狗血喷头,那么,在孩子的眼里,爸爸压根儿没有任何威信和地位,这也会影响孩子性心理的发展。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男孩,不会去认同父亲,而是去认同母亲,他的个性会出现“女性化”倾向,甚至将来有可能会出现“易性癖”的问题;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女孩,会对男人失去信心,认同妈妈,将来变成女强人,贬低男人。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爸爸要经常回家照看孩子,充分发挥爸爸在孩子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爸爸作为“第三者”,切开妈妈与孩子之间形成的“封闭的二人关系”。
在孩子面前,妈妈要给爸爸“夫妻平等”的地位和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发展跟爸爸之间的“社会关系”,促进自己的孩子社会化。
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总是批评和指责爸爸,而是要用欣赏的眼光肯定爸爸的作用与优点。
不要把夫妻矛盾转嫁到孩子头上,妈妈拉着孩子,建立统一战线,去反抗父亲。
离异家庭,妈妈自己带孩子,身边没有爸爸,这时,建议妈妈最好能够给孩子找一个“爸爸”,这个爸爸是亲生父亲的“替身演员”,比如孩子的舅舅、继父等,这样可以在心理上承担孩子心中“爸爸”的职能,以便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