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过年回家 别逼爸妈扔旧物

2019-01-15 12:04:48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几十年的老物件再也不用了,老爸也舍不得扔;偷偷扔掉的旧物,也能被老妈从垃圾堆拾回来……子女春节一回父母家,堆积的旧物,就让人头疼不已!

  一张照片、奖状证书、手工艺品……也许在我们看来只是些不值钱的破烂品,但在父母严重,往往藏着一段故事,或者一个重要的人。子女眼里的“旧物”,老人眼里的“爱物”。   

        归属&安全:

  有旧物的家才是真的家

  在2018年新西兰一项针对老年人心理访谈中,当老人们谈及自己珍爱的物品时,他们常常感到被爱物包围,就有一种“我到家了”的感觉。

  物品将家庭故事、亲人之间的联结视觉化,给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象征。把爱物放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会给人一种被自己一生中认识的人、做过的事包围的感觉,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家里摆放心爱物品,就好像自己与家人,和过去的自己住在同一个地方,不是独身一人,在精神上真的回家了。”一位老人如是说。

  一位女士家中存有她在困难时期买来的椅子和桌子,那时她生活很困难,不得不通过淘旧货的方式找到能用之物。所以那时候买下来的每一件东西背后都有一些小故事,代表了她当时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下去的努力。这些物品使得她能够在过去的艰难岁月中找到意义和满意感。

  爱物,为老人提供了与过去的联结,有一种连续感。珍爱的物品来自过去,有当下的意义,为老人提供了与过去生活的联结,使他们更多的感受到“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是连续的,而非割裂、分离的。   

        成就&满足

  过去的我真的很不错!

  一个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航海员老先生,保存了很多出海时的纪念物,比航海日志、捕到大鱼时的照片、剪报等。通过这些,他向其他人说明,他过往生活中的辉煌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他老了,很多人不相信他以前做过这些,有时候他甚至都不太相信,“那真的是我做的吗”。

  这些爱物,会作为过去的明证来消除这些由于目前的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自我怀疑。即便这些东西会让你意识到自己并不完美,但它告诉你,人生还没有结束。

  爱物是一个重温过去成就的载体,这在“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少、可以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小”的老年期意义重大。爱物可以促进每天的愉快和满足,可以成为一个应对生理衰老的心理调试机制。

  对过去成就的回忆,往往能够鼓励老人面对眼前的困难时依旧保持乐观,保持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并努力获得可以获得的最好结果。   

        反省&和解:和不完美的往事和解

  删照片、撕信件、让大脑清空,抹杀愧疚、自责、愤恨。很多人在经历不快的事之后,都会通过毁坏旧物这场“仪式”来隔绝往事入侵生活。其实,毁坏本身也是一种铭记。旧物未必是提醒不愉快,而是和不愉快和解。

  赏玩或摆弄爱物,会引发反思,进而使得个体感到与自己和他人联结,或提醒自己在当下有需要处理和调解的问题。

  女士失去了两个爱子。多年后,她在起居室的一角摆了那些与儿子有关的物品和照片。这使得她找到了一种适应失去儿子的残酷事实的一种温和的方法,一种让自己“走下去”的方法。

  家中存放的爱物会帮助老人面对挑战和变化,并且在衰老的同时保持一个自己喜欢的身份认同。爱物提高了联结感和归属感,维持了老人对自己的积极认同,增加对地点的依恋感,提高了生活意义的连续感。

  相关阅读

  有一种“不爱扔”是痴呆症

  北京西城区西长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隆春玲

  菜叶、报纸、烟盒、广告纸……什么都往家捡,各种垃圾堆得家里连门都打不开。这种情况要考虑中早期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到中期阶段,对外界判断能力、认知能力都已出现问题,把什么都捡回家,完全出于“生存”本能。正常人觉得没用的东西,被一些老年痴呆症患者认定是生活必需品。如果家里的老人突然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考虑他们是不是罹患了老年痴呆。

  垃圾将自己的居住空间填满,能给予他们一种被蚕茧包裹般的惬意和安全感,而失去物品的念头使他们惊恐万状。从某种程度上说,老人拾荒,拾的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情感,充实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拾的垃圾上,还有的人是为了增加部分生活收入,以获得更大的安全感。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