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融媒体报道平台记者李超然)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不但承担了排汗、调节冷热的功能,还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但是目前皮肤健康状况并不乐观,还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大格局、大融合。2019年1月8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健康中国论坛(2018年度)在北京举行。在第十一届健康中国盛典“皮肤健康认知与革新”主题单元上,专家们围绕着皮肤健康现状,呼吁革新皮肤科理念,研讨皮肤管理健康中国方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
皮肤健康教育呼吁人文关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会长张建中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疾病的种类多达2600多种,远远多于其他学科的病种。皮肤不仅牵扯到健康问题,还有“美”的问题,所以公众,尤其是女性对于皮肤的关注度是很高的,在大医院,皮肤科的患者数量也是最高的科室之一。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皮肤病治疗和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人文关怀。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医学比其他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现在,高新科技离临床越来越近,医患关系却越来越远。一线医疗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眼中只有“疾病”而没有“患者”。我希望能把医学的人文关怀再捡起来,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给患者以尊重,也给医生以尊严。
所以,我们开展了“中国皮肤关爱周”大规模皮肤病健康咨询及患者教育活动,自1998年到现在,有3千多家医院,1.5万名皮肤科医生参与进来,受益患者5亿多。未来,希望健康教育可以做得越来越好。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真菌科主任刘维达:
皮肤问题无小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真菌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委刘维达
皮肤真菌病是常见病,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使人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但是正因如此,导致老百姓和医生都不太重视,认为这是小病。然而,没有规范的治疗,小病就会慢慢变成大病。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真菌的流行病学也具有多样性。常见的皮肤真菌病,如手癣、足癣等,通常有两大特点: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所以很多患者常对医生有意见,抱怨脚气总治不好,一年要复发3、4次。老百姓对医生丧失信心,选择自行去药店买药来抹,又带来很多问题:治疗不彻底,再次感染其他真菌病,易感因素也没有得到纠正,一人得脚气,子女也跟着得。
老百姓对于皮肤真菌病的误区是很多的,比如说“脚气不能治,因为是排毒的出口,治好了会得大病”“指(趾)甲有毛病就是灰指甲”“头癣是接触动物引起的”“脚气、灰指甲是小毛病,治不治无所谓”等,而且大多数皮肤真菌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对口服抗菌药存在恐惧和抗拒,疗程偏短,治疗后不防护,导致小病变成疑难和危重真菌病。
北京安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吕雪莲:
有些皮肤病是基因缺陷
北京安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皮肤病与性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雪莲
我要讲一个两代真菌患者的故事。患者今年38岁,皮肤病困扰了她28年。2000年她首次就诊时,全身以及面部都有红斑和坏死结痂,不仅是皮肤表面有问题,内脏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后来患者进行了多次治疗,并确诊为是由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引起的,系统治疗之后明显好转出院。然而出院之后不长时间,面颈部皮损出现了反复,并逐渐扩大外延。
患者有一个特殊的家族史:近亲结婚。2000年,她曾经在进行了遗传学相关检查,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但是2010年,疑难真菌感染新的免疫缺陷位点被发现,新的缺陷基因和突变位点不断被发现和报道。所以2014年,我们重新进行了皮损的相关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和真菌学检查,抽取了全家人血样进行基因验证。在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之后,发现了一个突变的点,父母存在杂合的突变,两个人都有。这个患者杂合的突变变成了成合突变,导致这个部位发生了氨基酸的变化,这一个小小氨基酸的变化引发的是整个基因结构的变化,使得患者对这类真菌易感,而且感染后难治愈。
我们进行了相关的体外验证,发现在治疗真菌感染过程中,需要发挥的机体免疫系统她也存在着障碍,这是这个患者“千年不愈”的原因。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很不成熟,还停留在实验室的实验阶段,我们并不能做基因编辑的相关工作。我们也期待着等基因编辑成熟了之后,把基因层面的问题解决掉,患者才能得到真正的治愈。
张建中(左三)宣读皮肤关爱倡议书
随后,“关爱中国皮肤健康专家倡议仪式”正式启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普及常见皮肤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和规范性观念”,西安杨森皮科及抗过敏产品业务部负责人纪娴(左一)指出,2018年,西安杨森启动了百万跟踪皮肤科教育项目,2019年,“中国皮肤关爱周”将于3月启动,西安杨森会将科学、公正、先进的皮肤诊疗理念呈现给大众,为更多中国患者带来切实积极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