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融媒体报道平台记者 孔天骄)“骨折的名字是中国人最先写到甲骨文上的。”5月25日,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5.29 爱足日”组委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中国康复器具协会足部辅具专业委员会协办、足力健老人鞋独家支持的第四届中国足健康论坛暨2019年“5.29爱足日”启动仪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分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骨科学系主任姜保国指出,很多智慧不是单纯来源于国外,也是来源于我们国人。
“5.29爱足日”牵头发起人之一,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分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姜保国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连续性中断。”姜保国解释了骨折基本概念的变迁。
姜保国讲述,就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记录了“骨折”的名称。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骨折的名字。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代,创伤骨科已成为当时医学四大分科之一。公元前8世纪,《礼记》把骨折和一般软组织创伤进行鉴别诊断。
公元前3世纪,《黄帝内经》,开始强调“肾主骨”,强调骨折治疗的全身的理念。公元3世纪小夹板开始出现,不超过关节的局部夹板固定,祖先那时就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了。
1368年《回回药方》首次用“动静”概括骨折的治疗问题,描写了骨折愈合处的骨痂——“脆骨”有经过软骨痂和骨性骨痂的生长过程。
16~17世纪对骨折的手术诸如切开复位术、植骨术等。复位技术不断提高,相应的外固定器具也渐多。1815年,带关节的夹板固定关节部位的骨折。
姜保国说,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16字方针,“整体观念,重视功能,内外结合”。
而姜保国认为,东方医学可以用这四个词概括,“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并治,医患配合。”固定与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尽可能小的固定范围,获取尽可能大的活动幅度、功能。
姜保国指出,2000~3000多年前,东方对骨折治疗采用夹板进行外固定。从上个世纪开始,启动大量固定材料,追求复位。而未来的骨折治疗,将重新回归。现在,微创外科技术越来越好,核心理念是这样往前走,形成我们自己的一个产品。
(运营:郑帆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