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夸孩子别总说“你最棒”

2018-12-28 00:42:31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有的家长看到自家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认为他是最棒的,殊不知这种过度的鼓励反而容易导致孩子自我膨胀。

  有个妈妈带着一个小朋友来咨询室,小朋友叫楚蓉,楚蓉小时候喜欢在纸上涂鸦,每次随手画出的作品,都会被爸爸妈妈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展出来供一家人欣赏。

  虽然在绘画班的时候,老师很少表扬楚蓉,但是爸爸妈妈都会在家里弥补课堂上缺失的那份鼓励。

  好像无论做什么事情,楚蓉在爸爸妈妈的眼中都是最棒的,因此,在楚蓉自己的心目中,她也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然而,在上学以后,骄傲的她经常会听到同学说自己:“她总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其实她什么都不行。”

  难道,真的是自己根本就不出色?她带着这个问题去问妈妈,妈妈的回答是:“别听同学瞎说,我家楚蓉就是最棒的。”而在之后的一次考试中,楚蓉发挥的不好,名次比较靠后。

  在咨询室里,楚蓉哭着说:“我根本就不是最好的,我再也不相信爸爸妈妈了。”

  家长的评语就是孩子的镜子

  家长的态度、评语就像是摆在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孩子总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形成“我是谁”这样的心理概念。因此镜子反映出的内容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极为重要。

  楚蓉的自我概念建立在爸爸妈妈不断的鼓励之中,因为总是受到夸奖,所以楚蓉始终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最棒的孩子。父母的这种鼓励就像是在孩子的面前立起了一面凸透镜,而楚蓉则像是一只站在凸透镜前的小猫,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老虎。

  以往,当遇到失败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会帮她归因于外在条件,所以,楚蓉的自我界定始终没有发生改变,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她都会认定凸透镜中的人就是自己。但是,她从来不知道,自我的真相是什么。而一旦她发现真实的自我与爸爸妈妈告诉她的那个我有很大的差别时,这个结论对她的打击将会是难以承受的。

  没有根基的夸奖,让父母失去权威

  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都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之上,而这个他人不仅仅是指爸爸、妈妈,由于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本身就会因为标准不同而导致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的评价产生很大的差异。

  所以,父母的评价性语言与来自外界的评价性语言越是具有一致性,孩子就越会相信自己的父母,而一旦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与外界差异过大,孩子的心中就会画出一个问号。

  而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称赞缺少依据性,甚至有些敷衍,他们对父母的信任感必然就会有所下降,甚至影响到亲子之间的关系。

  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走出鼓励的误区,给孩子客观具体的评价。

  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孩子应当改进之处。例如,当楚蓉的绘画作品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家长应以“我们一起看一看,如何让这幅图画变得更美……”等方式,指导孩子的绘画技艺,提升孩子的绘画感觉。

  同时,家长在赏识孩子的时候,应该具体描述孩子的什么行为得到了赏识。比如,孩子画了一幅好画,父母要避免用评价式的言语:“啊,画得好美,你真是一个小画家!”这种评价比较极端,会让孩子养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可以说:“宝贝,你的颜色用的很好,蓝色和红色混在一起的颜色太美啦。”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