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段时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然而,刚开始践行这个计划的时候,我拿起书翻不了几页就看不进去了,要么心猿意马,时不时打开手机瞄一瞄,要么干脆犯困,等回过神来半个小时已经过去。
还有很多时候,我常常会自以为是地开启多任务行动的模式,在吃饭的时候看新闻,在上厕所的时候捧着一本书,在运动的时候还不忘听音频课程。
这种看似提高效率的举动,实则没有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分心是这个时代最坑人的陷阱,而缺乏足够的专注力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专注力,就是一种心无杂念地活在当下的能力,走路时专心走路,睡觉时专心睡觉,脑子里既不执着于过去发生的快事,也不忧虑未来可能的烦恼。而真正的幸福其实就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情,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从中获得的副产品。
当我能够专注地吃饭,我就会更关注食物的滋味以及身体的感受,而不会盲目地往嘴里塞东西;当我能够专注地看书,我就容易把自己带入到作者营造的情境中,去学习书中的知识和总结自己的感悟;当我能够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我就更能够释放自己的焦虑,从而获得更多的精力去面对新的问题。
我们不能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外界有太多的诱惑,更重要的一面是我们的欲望太多。
我会在看书的时候,想到自己还有英语阅读没有完成,然后,在做英语阅读的时候又想着工作中还有问题没有解决。这种“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状态,渐渐成为了情绪杀手,不断地侵蚀着我的专注力,事事上心的最可能结果就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做好。
但如果你可以专注地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看一个问题,你会开启自己的思考,而深入思考的能力也会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一步步培养起来。
所以,你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你才会明白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专注地做好少数那几件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就是在积累,几件重要事情的成功,也会给你人生带来全面的提升。(刘金山)
成人:五策略提高专注力
北京慧心荣德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师 方雪
策略一:设置“觉察点”,认清最重要的工作
人的工作常常是有惯性的,比如,早上起来,原本准备写一个报告,但是一不小心看新闻就花了两个小时。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特别注意到一天中的几个关键时刻。这些时刻,叫做“觉察点”,指的是你完成或中断一项工作以后,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的时间。想清楚了,才能在工作的时候心无旁骛。
策略二:管理心理能量
为了创造高效工作的两小时,就要善于管理每份工作需要花费的心理能量,一方面学会像个精打细算的主妇那样,学会节省心理能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在心理能量最充足的时候,做最重要的工作。
策略三:放任走神
举个例子,你在苦思冥想的琢磨一份新的文案,如果一味专注地想这份文案要怎么起承转合、怎样突出产品特点,那么,你很可能写出了一份特别规规矩矩、毫无创新的文案。而这个时候,你看到窗外一个小孩在玩球,你停下手里的工作,静静地看他玩一会儿,没准这些走神的时间就会带给你身心的放松,你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所以说,走神并不完全是坏事。为了更有效地走神,又不至于把精力完全转移到另一件事儿上,你甚至可以主动让自己走神。
策略四:掌握饮食规律,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希望自己状态极佳的去做事情,吃得过饱显然是不明智的。可见,食物也会影响专注力。
策略五:创造有益于工作的环境
如果你需要从事一些纯认知的工作,比如看书、记住某个重要文件的内容,选一个安静的场所,如果工作需要一些创意性的内容,咖啡馆就是不错的选择。
孩子:三游戏训练专注力
天津逸心心理咨询师 任淑一
转移型专注力游戏:串珠子
转移型专注力指的是,我们完成一件事后,将专注力收回,集中到下一件要做的事情中去。
比如课间休息后,要迅速安静下来集中上课,但有的孩子却沉浸在课间游戏中,无法集中专注力。训练孩子的转移型专注力,一般可以玩“多色串珠”游戏,让孩子串红黄蓝、绿红蓝的颜色组合,再慢慢增加颜色数量至4种、5种……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孩子专注于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加以记忆、分析并作出适当的回应。
持续型专注力游戏:走迷宫
持续型专注力指的就是孩子能维持注意力一段时间的能力,想提高持续型专注力的话,可以玩迷宫的游戏。
给一张迷宫图和一支笔,让孩子在5分钟内从入口找到出口,通常专注力不佳的孩子很快会放弃,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一起,带着孩子观察迷宫路线,或者用手指先画一遍,之后再让孩子用笔走迷宫。
如此就可以训练孩子持续型专注力。
分配型专注力游戏:听故事找词
分配型专注力就是将注意分配在不同工作项目上,比如孩子在课堂上,需要一边听老师的讲话,一边看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边做笔记,这就是一种分配型专注力的表现。
针对这方面的专注力,家长可以和孩子玩“听故事找词”游戏,念一篇符合孩子年龄的故事或寓言,比如“乌鸦喝水的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它在低空盘旋着找水喝。找了很久,它才发现不远处有一个水瓶,便高兴地飞了过去,稳稳地停在水瓶口,准备痛快地喝水了。可是,水瓶里水太少了,瓶口又小,瓶颈又长,乌鸦的嘴无论如何也够不着水。这可怎么办呢?”
讲完故事后,让孩子数一数“乌鸦”这个词出现了多少次,念完后还要让宝贝复述大概内容。刚开始玩,家长一定要控制难度,从少的词语增加到多的,甚至一次找2、3个词语。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