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45岁了,在人生进入一个似乎更自由的阶段后,她却进入了一个加速狂奔的状态,她说:“我觉得鱼尾纹啊,斑啊这些事情
并不是很重要。就像是你挣脱了束缚以后,
你获得了某种自由,
那种奔跑的速度
带给你的满足感
和兴奋感,
让你已经不在乎
说风力有多少、
周边是不是
还有一些什么东西
在阻挡你。”
暂停放下工作去留学,那年我40岁
《朗读者》请过一位嘉宾吴孟超,是中国著名的肝脏外科医生,他读的是张晓风的那篇《念你们的名字》,写给医学院的学生的。“你需要学习多少东西才能使自己免于无知,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以后,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
其实任何职业都要提防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我在2012年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所谓的“职业性的冷漠”。那段时间蛮痛苦的,就是所有交到你手上的节目,你觉得都是一样的。
我在中央台安身立命十六年,最骄傲的一点是我100%的投入。但2012年我发现我做不到了,特别痛苦。而且这种感觉出现的时候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看不出来。你的职业表达很容易遮盖掉一些东西,但是慢慢久了别人会知道,你会退步的。
我决定自己按一下暂停。我从2013年的下半年开始申请美国的学校,到2014年主持完春晚,这中间有7、8个月的时间,所有的细节都在准备当中,在几个学校之间反复地选。当时晚上整宿睡不着,特别的恐惧,没有安全感。因为你已经决定了,但是没有人知道你决定了,你也不知道你的决定会带来什么。
我当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回来没有我的位置了。这个行业的竞争很激烈,这个位置是我花了差不多将近20年才走到这一步的,只有我知道我为了它付出了多少,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当时我的父母坚决反对,理由是“你40岁了,留学是20岁时候做的事情。”我说我20岁的时候,没有这样一个机会。很多人说,你在国内学学不行吗?你停下来,你去报个什么班。我知道那停不下来的,只要你还在北京,在国内,就会有工作给你派下来,你没法说完全彻底地停下来。
后来我就去了南加州大学。我尽量不去想在国内的事情,给自己多安排点课程。不上课的日子,就漫无目的地在学校里遛达,觉得阳光好得刺眼。
在国外读书的日子,其实就是克服那种恐惧感的过程,让自己真正地平静下来。那时我连微信都没有,只偶尔地看手机新闻报。iPad只有两个界面,一个是英汉辞典,还有一个是菜谱,因为我要自己做饭。
我让自己的每一天都非常地规律,不管是在学校有人认识你还是没人认识你,都让自己觉得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不管在课堂上能提问还是不能提问,听懂了还是没有听懂,都让自己不要焦虑。
这个过程,你不能说像重生,它像在打磨你的心灵。慢慢地,真的就切换到了非工作模式,一天、两天,半年、一年,你就不会想着我要去工作,因为你每天有更多的时间想别的事情。
打破平静的是哈文的一个电话。2015年春节前,她给我打电话说让我主持春晚,我当时已经有整整一年没有化妆、没有穿高跟鞋,也根本不考虑穿哪条裙子还是哪条裤子的问题,我不在那个状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以很好的状态回到舞台上,所以我就拒绝了。
后来,她又追了两个电话回来。那个时候在那么遥远的地方,组织上对你这么信任,你一年没有
站在这个台上了,依然邀请你回来参加最重要的这个节目,心里还是会有很大的安慰和满足,于是就回来了。
那年主持春晚的感觉很神奇,很开心,就像是久别重逢。你发现有些东西是在你的血液里的,就像你学会骑自行车,你可能十年不骑,你还是会骑。你掌握了某种语言,可能你很久不说它,你还是会说,就是这种感觉。
我当时还有一种感觉,如果再有人来找我做节目,我一定做一些我真的想做的节目,而不再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挑战不可能》、《中国诗词大会》,还有《朗读者》。
奔跑
用力不够的人生,多可惜啊
我爸爸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家里特别贫穷。我父亲骨子里就是那种认为一定要勤奋,要刻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他的人生信条,这种人生观深深地影响了我。他让我从小要做家务,要读书,要练习长跑,要锻炼你所有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种严苛的教育可能曾经伤害过我,但是现在也觉得,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这种教育的弊端就是让你觉得不太自信,你必须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你才有自信心。还有一个就是,你不喜欢依赖任何人,你只靠自己。所以为什么我很多时候亲力亲为,是我不喜欢去埋怨别人做得不够好,我只能自己去做。
我在工作当中是充满防备的、充满战斗性的。我以前累到一年做130多场,累到摔到尾椎骨第四节骨裂,然后瘸着拐着撑下来,累到生理期紊乱,整个脸全都是痘痘,再累都没有说。
我确实一直很紧张,我也不知道怎么松弛。可能跟我的成长环境有关系,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那是整个中国发生剧变的一个社会。就是你突然之间明白,你可以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你可以比自己的父辈们过得更好。而你的确也抓住了一些机会,你会变得越来越紧张,你获得的越多,你的负担也越大。
因为不想辜负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我会那么努力,不管交给我什么,我都能够百分之百地超出导演的想象去完成。
我是2002年到北京的,头几年也过着跟大家一样的北漂生活。那时候我在西部频道主持《魅力12》,那个频道是新的,在华东地区不落地,我爸妈在上海根本看不到。那两年觉得挺窝囊,你做得很辛苦,可是没有人知道你在干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坐出租车,司机说,你是那个《魅力12》的主持人吗?那个节目挺好的。后来大概做了一年多之后,有台领导在会议上说,西部频道《魅力12》那个节目做得不错,主持人也不错,然后3套才会关注到12套有这么一个主持人。我才知道,其实你去做了,就会有人看到,得到鼓励之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然后会形成你的一种工作的理念。
现在的危机感可能来自于,对自己能有多少超越,跟自己之间的那种较量。《朗读者》这一季的札记,很多都是我特别喜欢的话。“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么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
我是一个活得特别用力的人,用力不够的话我自己会觉得不过瘾,你会觉得日子似乎白过了,多可惜啊。
摘自微信公众号:人物记者,张月/文,图据“CCTV朗读者”微博
并不是很重要。就像是你挣脱了束缚以后,
你获得了某种自由,
那种奔跑的速度
带给你的满足感
和兴奋感,
让你已经不在乎
说风力有多少、
周边是不是
还有一些什么东西
在阻挡你。”
暂停放下工作去留学,那年我40岁
《朗读者》请过一位嘉宾吴孟超,是中国著名的肝脏外科医生,他读的是张晓风的那篇《念你们的名字》,写给医学院的学生的。“你需要学习多少东西才能使自己免于无知,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以后,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
其实任何职业都要提防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我在2012年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所谓的“职业性的冷漠”。那段时间蛮痛苦的,就是所有交到你手上的节目,你觉得都是一样的。
我在中央台安身立命十六年,最骄傲的一点是我100%的投入。但2012年我发现我做不到了,特别痛苦。而且这种感觉出现的时候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看不出来。你的职业表达很容易遮盖掉一些东西,但是慢慢久了别人会知道,你会退步的。
我决定自己按一下暂停。我从2013年的下半年开始申请美国的学校,到2014年主持完春晚,这中间有7、8个月的时间,所有的细节都在准备当中,在几个学校之间反复地选。当时晚上整宿睡不着,特别的恐惧,没有安全感。因为你已经决定了,但是没有人知道你决定了,你也不知道你的决定会带来什么。
我当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回来没有我的位置了。这个行业的竞争很激烈,这个位置是我花了差不多将近20年才走到这一步的,只有我知道我为了它付出了多少,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当时我的父母坚决反对,理由是“你40岁了,留学是20岁时候做的事情。”我说我20岁的时候,没有这样一个机会。很多人说,你在国内学学不行吗?你停下来,你去报个什么班。我知道那停不下来的,只要你还在北京,在国内,就会有工作给你派下来,你没法说完全彻底地停下来。
后来我就去了南加州大学。我尽量不去想在国内的事情,给自己多安排点课程。不上课的日子,就漫无目的地在学校里遛达,觉得阳光好得刺眼。
在国外读书的日子,其实就是克服那种恐惧感的过程,让自己真正地平静下来。那时我连微信都没有,只偶尔地看手机新闻报。iPad只有两个界面,一个是英汉辞典,还有一个是菜谱,因为我要自己做饭。
我让自己的每一天都非常地规律,不管是在学校有人认识你还是没人认识你,都让自己觉得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不管在课堂上能提问还是不能提问,听懂了还是没有听懂,都让自己不要焦虑。
这个过程,你不能说像重生,它像在打磨你的心灵。慢慢地,真的就切换到了非工作模式,一天、两天,半年、一年,你就不会想着我要去工作,因为你每天有更多的时间想别的事情。
打破平静的是哈文的一个电话。2015年春节前,她给我打电话说让我主持春晚,我当时已经有整整一年没有化妆、没有穿高跟鞋,也根本不考虑穿哪条裙子还是哪条裤子的问题,我不在那个状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以很好的状态回到舞台上,所以我就拒绝了。
后来,她又追了两个电话回来。那个时候在那么遥远的地方,组织上对你这么信任,你一年没有
站在这个台上了,依然邀请你回来参加最重要的这个节目,心里还是会有很大的安慰和满足,于是就回来了。
那年主持春晚的感觉很神奇,很开心,就像是久别重逢。你发现有些东西是在你的血液里的,就像你学会骑自行车,你可能十年不骑,你还是会骑。你掌握了某种语言,可能你很久不说它,你还是会说,就是这种感觉。
我当时还有一种感觉,如果再有人来找我做节目,我一定做一些我真的想做的节目,而不再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挑战不可能》、《中国诗词大会》,还有《朗读者》。
奔跑
用力不够的人生,多可惜啊
我爸爸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家里特别贫穷。我父亲骨子里就是那种认为一定要勤奋,要刻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他的人生信条,这种人生观深深地影响了我。他让我从小要做家务,要读书,要练习长跑,要锻炼你所有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种严苛的教育可能曾经伤害过我,但是现在也觉得,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这种教育的弊端就是让你觉得不太自信,你必须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你才有自信心。还有一个就是,你不喜欢依赖任何人,你只靠自己。所以为什么我很多时候亲力亲为,是我不喜欢去埋怨别人做得不够好,我只能自己去做。
我在工作当中是充满防备的、充满战斗性的。我以前累到一年做130多场,累到摔到尾椎骨第四节骨裂,然后瘸着拐着撑下来,累到生理期紊乱,整个脸全都是痘痘,再累都没有说。
我确实一直很紧张,我也不知道怎么松弛。可能跟我的成长环境有关系,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那是整个中国发生剧变的一个社会。就是你突然之间明白,你可以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你可以比自己的父辈们过得更好。而你的确也抓住了一些机会,你会变得越来越紧张,你获得的越多,你的负担也越大。
因为不想辜负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我会那么努力,不管交给我什么,我都能够百分之百地超出导演的想象去完成。
我是2002年到北京的,头几年也过着跟大家一样的北漂生活。那时候我在西部频道主持《魅力12》,那个频道是新的,在华东地区不落地,我爸妈在上海根本看不到。那两年觉得挺窝囊,你做得很辛苦,可是没有人知道你在干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坐出租车,司机说,你是那个《魅力12》的主持人吗?那个节目挺好的。后来大概做了一年多之后,有台领导在会议上说,西部频道《魅力12》那个节目做得不错,主持人也不错,然后3套才会关注到12套有这么一个主持人。我才知道,其实你去做了,就会有人看到,得到鼓励之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然后会形成你的一种工作的理念。
现在的危机感可能来自于,对自己能有多少超越,跟自己之间的那种较量。《朗读者》这一季的札记,很多都是我特别喜欢的话。“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么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
我是一个活得特别用力的人,用力不够的话我自己会觉得不过瘾,你会觉得日子似乎白过了,多可惜啊。
摘自微信公众号:人物记者,张月/文,图据“CCTV朗读者”微博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