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那些与成功相伴的心理品质

2018-07-13 23:28:29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又到一年毕业季,你还记得当年在你的毕业典礼上,校长的那些谆谆教诲吗?本期特整理了几大名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说过的、受益终生的讲话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

  心理韧性也能通过学习锻炼提高

  心理学上有一个称之为“心理韧性”的人格特质,它始终与人们的成功相伴。

  什么是心理韧性?通俗地说,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人有较强的抗挫抗压的心理素质,在处于人生低谷和遇到困难时,有较强的适应和复原能力。它并不是某些人特有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素质,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获得提高,它对一个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巨大。

  建立良好的心理韧性有三个关键点:调整期待、保持乐观是前提;积极行动、解决问题是关键;日常锻炼、自觉提升是基础。

  第一个关键点:调整期待、保持乐观是前提。面对新环境、新伙伴,保持客观、实际的期待,学会适应他人不同的个性、行为、言语和思维方式,换位思考,随时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对新问题,应保持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要畏惧问题,要知道每一个问题都隐含着前进的机遇;不要盲目放大问题、放大危险,要知道危险与机遇是一张纸的正反面,当你选择绕开危险,也许正在错过机遇。

  第二个关键点,积极行动、解决问题是关键。困难与挫折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花费大量时间向他人倾诉,长时间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有的人面对挫折,选择主动反思、积极分析、立刻行动,将宝贵的时间资源用于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手段。你会选择成为哪一种人?答案不言而喻。

  第三个关键点,日常锻炼、自觉提升是基础。学习、懂得道理比较容易,真正践行起来并不容易,要从“知易行难”走向“知行合一”“知行并重”,首先要从克服身边每一个小挫折做起,它们是锤炼和提升自己心理韧性的催化剂、磨刀石。正是在解决这些小挫折的过程中,我们培育出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这种心态与能力潜移默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自觉,从而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让自己成为事业和生活中的成功者。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

  做一个靠谱的人

  “靠谱”已成为当下的流行词。什么是“靠谱”呢?我认为,“靠谱”就是可靠,让人放心的意思。一个人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不说大话、空话、假话,承诺能办成的事,就一定要办成,这个人说话算是靠谱的;一个人说干就干,而且有目标、有计划、有办法,既能办成事,还不会误事,更不会犯事,这个人做事算是靠谱的。

  做一个靠谱的人,心中要有“谱”。

  一是要立目标。一个人成功与否和他确定目标是否清晰和长远有关,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25年前有25%的人没有目标,25年后,这些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25年前有3%的人目标清晰而长远,25年后,这些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一个靠谱的人会认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有终极目标,还有阶段目标,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二是要守底线。底线像眼睛一样珍贵,只要我们坚守住做人的底线,为人处事就不会太离谱。

  做一个靠谱的人,说话要“靠谱”。

  一是要重事实。靠谱的人坚守实事求是原则,说话有理有据,不会不假思索乱说话,更不会把黑的说成白的,有理的说成没理的。二是要讲诚信。诚信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离开了诚信,人是无法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的。

  做一个靠谱的人,干事要“靠谱”。

  一是要有责任担当。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或是宗教领导人,也许他们性格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底蕴不同、生活年代不同,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特质,“负责任”。一个负责任的人定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人,他们会像干自己的事情一样去工作和为别人办事。有责任心的人,人格是健全的,是一个处处受欢迎,人人爱交往的人。

  二是要三思后行。凡是不经过深思熟虑做事的人,往往都是事前气壮如牛,事后捶胸顿足。“三思后行”是智者的行为,也是靠谱之道。

  做一个靠谱的人,低调而不“摆谱”。

  一是要谦虚谨慎,人们对摆谱的人虽可能佯装恭维,但从骨子里是鄙视的,一个人的威严和威信并不是摆出来的,而是人格魅力所致。二是要勤俭节约。就像我们的老校长卢永根院士,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却把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用于教育,这还不够,他还要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编辑整理自高校校长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相关阅读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以学为上,勤思苦练

  当前,医学正在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整合性、精准性更趋明显,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工智能、生命组学和大数据技术等前沿科技纷纷进入医疗领域。

  医学生要与时俱进,瞄准前沿,在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思考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善于总结和归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医学实践中积攒你们的智慧和力量,多学科密切协作,合力突破现代医学的难题和困境。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不停歇追寻意义的步伐

  在这个世界上,意义总是存在的,但是,意义需要我们持续去追寻和挖掘。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永远不会停息,追寻意义是人类自身的价值所在。

  要从对自我的深入了解中追寻意义。意义来源于对自我的认识,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总结过往,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感受更为深刻的意义,未来才会有坚定的方向。

  要以长远的眼光去追寻意义,选择有价值的事业。被誉为“大师之师”的叶企孙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0多位院士,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十位是他的学生。

  对意义的追寻不能仅从自身需求和功利目标出发,而是要回应社会对我们的期盼,做有长远价值的事情。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守拙

  中国有一句话叫大智若愚,从小格调上讲,大聪明的人就是最笨拙的人,我们讲守拙就要执着、肯吃亏。

  你愿意吃亏就意味着你愿意奉献,你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你恰恰就是在这种吃亏、奉献别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收获满满,你自己赢得了别人的承认、尊重。这就是小我与大我,这就是吃亏和收获之间的取舍。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