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脾气越来越坏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孩子总是玩儿得好好的,忽然就开始发脾气了,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一点征兆都没有,为了一点儿小事就哭闹……以前那个乖巧可爱的小宝宝怎么变成这样了?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究竟是怎么了?这个问题也曾困扰过我。六六小时候是个天使宝宝,可随着她一天天长大,有一段时间她越来越喜欢说“不”,开始变身“小恶魔”,常常令我失控抓狂。
后来,我和一位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教授聊天,她告诉我,面对那些暴脾气的“熊孩子”,其实,父母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给予孩子足够多的耐心。
我曾经在地铁上碰到一对父子,爸爸低头看手机,小男孩一开始是安静地坐着,后来,就开始时不时喊爸爸,一看就是百无聊赖的样子,在寻求父亲的关注度。可爸爸呢?总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他,后来,干脆不耐烦地说:“坐着别动,哪儿来这么多话!”
小男孩听后,安静了一会儿,接着又开始对着爸爸拉拉扯扯,力气用大了,把爸爸扯疼了,爸爸直接吼了他一嗓子:“你干吗?烦不烦啊!”
小男孩迅速地红了眼睛,毫不犹豫地对着爸爸就是一巴掌。这时候爸爸也怒了,直接推了他一把:“你找揍呀!”小男孩没坐稳,直接摔在了地上,他如同一头暴怒的小狮子,对着爸爸又抓又咬,大哭大闹,眼睛里都是愤怒。
那位爸爸一边躲,一边用手捆住男孩的手,应接不暇中被小男孩一口咬住手,他疼得大叫,“啪啪”给了儿子几个耳光。小男孩彻底失控了,在爸爸怀里拳打脚踢,地铁上的人纷纷躲开,不知道应该怎么劝这对父子。
这场闹剧最后以两败俱伤而结束,两人都气喘吁吁,嘴里不停说着互相伤害的话,而旁边的人们也议论纷纷。
其实,我们总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遇上问题,也常常控制不住情绪。回头想想,我们是否也曾以这种生硬、不耐烦的态度来对待过孩子呢?当一个孩子的心被伤害了,他们以愤怒、仇恨的情绪反击我们,我们就会觉得孩子的脾气特别坏,但我们是否真的反省过自己对孩子的忽视,是否好好检讨过自己的耐心呢?
这样暴躁的父母还能指望孩子如绵羊一般温和吗?连家长自己都做不好情绪管理,那还怎么要求孩子去做情绪的主人呢?
孩子的情绪其实是很好满足的,他们想要的,绝对不是我们的不耐烦,我们的暴脾气。气头上的我们常常觉得孩子是在无理取闹,可是冷静下来想想,反思一下他们做出这些情绪失控行为的动因,你会发现,他们也挺委屈的。
谁会好端端地突然开始发脾气呢?任何一种情绪都有由头,大人是这样,孩子也一样。好好观察,你会发现,忽然暴躁起来的孩子,很可能是由于下面这些原因。
身体不适。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自己又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身体的一些不适,比如累了、困了、肚子疼或者头晕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比较敏感,这时如果家长武断施压,孩子的身心都会感到很受伤。
需求被忽略。在家陪孩子玩儿,自己却在看手机;带孩子出去玩儿,自己却还在看手机。孩子遇到问题,一次次投来求助的信号,却都被我们当做干扰自动屏蔽了……情绪上得不到关注和照顾,常常是引起孩子发脾气的最主要原因。
有样学样。毫无疑问,一个爱发脾气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也会变成一个爱发脾气的人。孩子总是喜欢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脾气暴躁,孩子的性格也不会太温和。
面对孩子突发的小脾气,家长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和对待,尤为重要。
其实,在孩子脾气越来越坏的时候,只有一个办法可以破解,那就是耐心。
孩子小的时候,哪怕只是路边的蚂蚁,也会引起他们莫大的兴趣,他们愿意蹲在地上,拿着小棍子戳戳玩玩。可是,看惯了世间光怪陆离的我们,真的能领略到孩子的乐趣吗?能平心静气地停下匆忙的脚步,等待他们心满意足地站起来吗?我们是不是都曾经觉得这个没意思,那个没意思,而不断催促孩子去做我们规划的事情?于是,当孩子玩得不开心,开始闹情绪的时候,我们反而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当他发脾气的时候,我们需要采用的方式方法可能不一样,但耐心一定是最基本的要素。我们需要耐心地观察和分析他哭闹的原因,耐心地回应他,耐心地给予他安慰、共情。
别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买单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妈妈的情绪平和就是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也自认为在六六(作者女儿)跟前,我能一直保持很温和的状态。其实,我也有被“打脸”的时候……
一次“童品会”的活动后,我实在忙得不可开交,当诸事缠身、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温和淡定也消失了。起因是她那天晚上哼哼唧唧、扭来扭去地不肯睡。而哄睡前,我还有一堆事儿没做完,只求她赶紧睡了我起来处理事情。 于是,当六六第N次爬起来再次哼唧时,我忽然受不了了,以往日从没有过的严肃口吻冲着她喊:“你怎么回事?看看几点了,为什么还不睡?诚心给我添乱是吧?”
可在喊完的下一秒我就后悔了。即便是黑暗中,我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六六瞬间僵硬了,没等我抱住她,她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确实,从小到大,我们都直接或间接听了太多“都是因为你,我才怎样怎样”“我含辛茹苦供你上学,你再不如何如何,对得起谁”,这些无非是让孩子明白:我所经受的一切,都是因为你,可这是何其凶狠的道德绑架。
我很累,可这与六六无关。工作上的压力是需要自己来调节的,身体上的不适也不是孩子造成的,事后反省,我真的不应该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
有一次和朋友探讨这件事情时,她给我讲了自己的故事。
朋友在北京工作,过年过节只寄钱回去,人却不回家。她幼年丧父,母亲独自抚养她长大,个中艰辛不言而喻。她说她并不怕生活的清苦,但实在受不了每当母亲自己累得快崩溃时,把气都撒在她身上。
其实,她的妈妈很爱她,有点儿余钱就给她买新衣服、买课外书,自己的衣服则缝缝补补。但妈妈最经常说的话就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不考满分就对不起我啊!”
这种话说多了,朋友渐渐变得反感,甚至有时会忍不住回嘴:“我这么个讨债鬼,当初你干吗要生我?”这也让母女之间隔阂越来越深,直到最后她见到妈妈,就本能地反感。她们之间,不是没有爱,而是爱变成了枷锁,令人窒息。
在传统观念里,“无不是的父母”,在这种思想压制下的一代人长大之后,也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经历的这种痛楚传递给下一代。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孩子没出生时,你不需要加班吗?不需要为了生活奔波吗?不需要应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吗?不需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废寝忘食吗?不需要承担情绪的波动吗?
当然要,只是当我们内心十分清楚这个小生命必须靠我们生存之后,才敢那么肆无忌惮冲他们发泄情绪,才敢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加在他身上,才敢用诉苦或变相索取回报的方式,在他面前显露自己内心的极度脆弱和不安。
没有人愿意背负另一个人的情绪生活,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如果你总是把压力转嫁给他们,那他们又将推卸给谁?
生活原本就不容易,并不是因为孩子的到来才变得不容易。
摘自《从容养育》,罗罗著,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并供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