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个月,10岁的佳佳(化名)体重从75斤减到36斤,因时刻有“咬舌自尽”风险,嘴里塞了压舌板,浑身插满各种“管子”。看着在ICU抢救中的女儿,佳佳的父母几乎陷入绝望,年仅38岁的爸爸一夜间头发白了一半。这一切源于去年起佳佳莫名开始的“舌头痒”。
佳佳从小学习好身体棒,妈妈说“从小没让大人操过心”。但从2017年9月开学,佳佳饭量变小,从不挑食的她只吃软的甜的,咸的辣的都不爱吃了。起初父母没在意,认为小女孩爱美、怕长胖。
再后来,佳佳吃饭越来越少,甜食也不想吃了,父母问其原因,回答说“舌头痛”,父母看到孩子的舌头确实“一圈儿”都烂了,认为是“上火”,就按土办法给孩子“败火”,含香油,喝生鸡蛋,可都没有用。
眼看着孩子逐渐消瘦,父母这才着急把孩子送到了当地省立医院治疗。
住院后,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可除了舌头不断溃烂之外,未见明显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而舌头不断溃烂使佳佳不停地咬自己的舌头,而且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坏,常发脾气,经常对问话不答,甚至不吃不喝。
经多科室专家会诊,意见大体有四种:厌食症;抑郁症;重性精神病;癔症性精神病。虽然会诊意见不尽相同,但多数意见认为是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可是各个精神专科医院都没有抢救身体危急重症的能力。
2017年底佳佳被辗转送到了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治疗,入院时孩子的体重仅36斤,整整瘦了39斤。经过三天的抢救,佳佳的身体情况从不断恶化开始了正向逆转。
在佳佳住院后的第四天,我给孩子进行了院内会诊。由于嘴里鼻子里都是“管子”,孩子说话比较困难,经过快速的心理“破冰”之后,孩子点头表示愿意回答问题。
我把最想知道的信息整理成几个封闭性问题:是不是总觉得自己太胖想减肥?是不是感觉不想活了?耳边或头里面有没有声音让你咬自己的舌头?有没有外力控制着你咬自己的舌头?是否觉得自己的舌头有特别难受的感觉,比如很痒,很热或很酸等?
虽然孩子只是回答了几个“是”或“不是”,但却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初步会诊分析:孩子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以排除重性精神病和癔症性精神病;没有觉得自己太胖想减肥的主观愿望,所以排除厌食症;虽然情绪不好,容易生气,但没有自杀观念,不是因为不想活才咬舌头,而是因为总咬舌头把自己弄成这样而生气,所以不符合抑郁症的特征。
孩子之所以不断的咬舌头,是因为总觉得舌头痒,那种从里到外的痒到骨头里的感觉让她难以忍受,只有通过不断咬舌带来的疼痛来暂时缓解这种“刻骨铭心”的痒。
最后,我诊断,佳佳是患上了一种特殊的抽动症——感觉性抽动,并按照这种思路给其制订了针对性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放松的方案。
再见到佳佳的时候是会诊三个星期后。佳佳和父母来复诊。这时佳佳已经出院快一星期了,脸上开始有了笑的模样,虽然身体还没有恢复好,但已经不咬舌头了。向其父母询问了佳佳小时候有没有过眨眼睛、耸鼻子等小动作的经历,得知孩子5、6岁的时候确实有过一段时间眨眼睛,当时家长只认为是坏习惯没有多想,后来自己就好了。
这段简单的病史资料让我更确信了上次会诊的结论——即感觉性抽动。
什么是感觉性抽动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崔永华
感觉性抽动多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如挤眉弄眼、作怪相、耸肩膀、甩胳膊踢腿等)和发声抽动(清嗓子、咳嗽声、鼻吸气声、说脏话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症状、情绪问题、攻击破坏行为、学习困难等。
抽动症的病因尚不清楚,病程长短不一,男女比例为3~4:1,平均起病年龄为6岁。
抽动症在发作之前,部分患儿是有一定感觉存在的。个别抽动症患儿抽动发作之前表现有先兆感觉,包括嗓子痒,眼不舒服,脖子痒,脖子痛,头晕,头疼,胸闷,有东西压肩膀急说不出的不适感。其中嗓子痒较常见,约占26%。
佳佳的舌头痒就是一种先兆感觉,而“咬舌头”就是这种感觉导致的抽动行为,从而被称为“感觉性抽动”。由于不常见,所以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和忽略,特别是6岁以下的患儿,不会描述这种感觉,所以就更容易发现。治疗原则遵循抽动症治疗原则。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