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不能总期待妈妈变身“超人”

2018-05-04 11:21:15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为母则强,强到“变身”超人。“超人妈妈们”不仅要兼顾工作和家庭,还要对孩子事无巨细地照料,尤其是在教育上的付出。

  日前有机构发布《2018新中产家庭课外教育白皮书》,其中一个现象引人共鸣:在很多城市,一半以上的妈妈主导着教育权。

  在家庭里,“妈妈是超人”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妈妈为孩子做出太多牺牲是一方面,更严峻的问题在于,爸爸角色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缺席,可能对孩子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充分显示了父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缺失程度和负面影响。在被问到“心情不好,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人选择了父亲。

  国内外有很多教育及心理学研究,论证父亲对孩子成长能起到积极影响,比如能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帮助孩子实现社会化等。而除去专业研究,仅从常情常理来判断也知道在父母配合影响下的孩子,通常会比只在一方的教育影响下更健康。

  这几年大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吸引观众的就是展现不善于照顾孩子的明星爸爸们频频“出丑”。节目本还被寄予很善意的期望——引发社会反思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可惜几年的时间过去,父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缺席的现象未见缓解,综艺节目又流行起了《妈妈是超人》,似乎勤劳妈妈们的育儿经更能让人学以致用。

  爸爸很少参与孩子教育,最常见的理由,除了爸爸工作更忙,缺少时间之外,无非就是没有耐心,“不会管孩子”。这是一个教育误区,父母家庭教育的核心,本来就不是辅导作业,监督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父亲参与与否,不在于能否帮孩子考更好的分数、上更好的学校,陪伴本身就是目的。

  不能总是期待妈妈变身“超人”,家庭和社会整体观念应该逐步转变,父亲不能只是一个赚钱养家的粗糙角色。

  这其中社会层面的支持也是需要的。例如瑞典、挪威、英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都设立了父亲假、育儿假等,这种假日文化氛围是有助于帮助父亲重塑家庭角色的。但是无论如何,“父亲缺席”的根本还是主观原因。如果能认识到父亲角色的重要性,总是能抽出时间、找到方式去参与孩子成长的。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